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本质上说,《红楼梦》是一种话语。话语处在一个历时系统之中,历经变迁。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话语变迁,如,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意识形态的进步等。著名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在他的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提出了话语变迁的三维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这三种因素很重要。因此,在论及《红楼梦》是怎样从正统文学的弃儿转变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的时候,就涉及到了话语变迁。社会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对《红楼梦》这部小说也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文学经典地位的话语建构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解放区文学中政治话语压倒一切,以作品热情图解政治和生活成了作家的自觉,丁玲也不例外。但从单一的政治话语角度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必然造成作品的概念化和人物的简单化、类型化。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和妇女解放的追求是丁玲的思想核心,从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角度出发反映解放区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阴暗面使她成功地创作了《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但是却为她以后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厄运。丁玲作品中充斥着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主流政治话语的交织和互渗,尽管她试图弥合两种话语的冲突,达到一种平衡,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她是无法走出这种话语的困境的,最后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适应共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课程话语体系经历了沉寂、复苏、繁荣三个基本阶段.这其中,课程政治话语从激进走向理性再走向开明,课程学术话语从消失走向精进再走向多元,课程实践话语从变异走向随附再走向自觉.我国课程话语体系变迁的特征表明,对于课程话语体系的发展,课程政治话语的适度调控力是基础,课程学术话语的持续创新力是关键,课程实践话语的有效融合力是...  相似文献   

4.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蕴藉属性”是文学话语必须持有的,其他话语不具备的性质。但这一说法有失偏颇。“蕴藉属性”是话语的一种属性,它在文学话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没有“蕴藉属性”的话语也能成为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19-26
欧爱玲教授在《饮水思源》一书中,通过描绘一个村庄的道德话语变迁揭示其特征与作用。道德话语的内涵在于报答的责任和义务,其特性为建构性、变迁性、特殊性和多重性。道德话语既有对非道德行为的监督、调解纠纷以及回应现实困境的积极作用,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快速变迁的社会情境下,道德话语面临严重危机。因此,可通过一种国家主导的,更大范围内的非直接互动的道德话语重构,来实现一种新形式的道德话语的延续,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话语理论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文本的"话语重构"现象,分别从写作初衷与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悖论、版本变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动态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意识形态氛围对于文学生产的隐蔽控制;进而探讨这一重构现象潜在的主观原因,即丁玲努力寻求自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同;指出作家既是话语重构的主体,同时也是话语权利的重构对象.  相似文献   

7.
话语、权力和主体--关于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权力的多种运作方式体现得最明显、但也最难识别听地方就是话语,话语构成了一般的文化实践的基础部分。话语传播着权力的影响,在整个现代社会体系中,它们是权力的替代品。权力关系在生产真理的话语的时候执行了权利规则。“话语”的使用促使文学批语远离了传统对“意义”的追问,它使我们从方法问题转移到对功能的描述上,尤其是转向主体如何在社会话语和制度中被产生以及主体如何成为“主体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为保证交际顺利进行所采用的一种策略。通过运用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对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薛宝钗的话语交际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她在善夸赞、爱谦虚、常慷慨和会同情这四方面中运用礼貌原则的表现,以此得出她在贾府中落得好名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个奇迹 18世纪中叶,出现《红楼梦》(指前八十回,下同)这样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个奇迹。人们常常把《红楼梦》说成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其实,《红楼梦》比作为一种文学潮流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要早近一个世纪。《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同批判现实主义也有很大的不同。《红楼梦》问世的时候正当欧洲启蒙运动滥觞之时。启蒙运动的一些文学名著,如伏尔泰的  相似文献   

10.
“英雌”话语是中国近代女权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话语既有社会历史背景及现实国家命运作依托,又是国家民族宏大叙事的子话题,同时还获得了女性主体的认可实践和一定的性别意义的补充与丰富,而在虚拟的文学世界中,“英雌”话语也呈现出多种想象模式。考察这一话语型态的形成过程、实践态势和文学想象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女权运动与西方的女权运动处于不同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结果中,进而对20世纪初中国的女权运动作出切合历史语境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该文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度批评话语分析模型,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BBC所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人来了》文本片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词汇的选取,主位结构和代词的使用,互文性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揭示了文本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媒体舆论能够潜移默化地操纵着观众的认识和理解。要全面解读社会现象,需要结合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对话语具体进行批评性分析,从语言层面发掘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2.
《废都》的文本话语与两性话语、道德话语、文学审美话语、政治话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背离与冲突。以男权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自恋心态导致对女性话语权力的践踏,对两性关系的主观病态扭曲;同时,作家艺术真实尺度把握不当,是对文学审美话语的挑战;“废都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虚伪做作的言行举止和两性关系的扭曲、变态,是对中国传统优质道德话语的颠覆;作品中以宣泄基调反映出来的社会各阶层间差距加大、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是对主流政治话语的讽刺;作家历史理性的深度匮乏使《废都》难以承担指引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使命:作家艺术技巧的牵强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家“审丑”尺度不当,忘记了对丑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该文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度批评话语分析模型,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BBC所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人来了》文本片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词汇的选取,主位结构和代词的使用,互文性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揭示了文本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媒体舆论能够潜移默化地操纵着观众的认识和理解。要全面解读社会现象,需要结合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对话语具体进行批评性分析,从语言层面发掘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4.
冲突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言语分析研究的典型问题之一。以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冲突性话语为语料来源,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描绘冲突性话语的开始形式、发展形式和结束形式,同时对林黛玉的冲突话语进行语用学研究与分析,并归纳冲突性话语在言语交际活动和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熵与文学     
最近在《渎书》中看到一篇文章,就是题目中提到的耿占春的《话语中的熵》。作者用热力学的定律来观照文学,且用得恰到好处,耳目一新之余也道出了关于话语和文学明朗而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样式.改革文学的叙事目的是以文学创作来验证尚未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展开其结局并适应"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情境之下的主导性社会政治话语.这当中既有工业题材、政治题材的小说创作,也有相当规模的报告文学传世.一些"改革者"、"政治家"、先进的"科学工作者"呼之欲出,给文坛带来了一片生机.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的话语演变是中国新闻改革及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考量。它是如何随社会变迁而形成特有的话语实践?它如何反映并建构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和社会结构?这种话语生产如何呈现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社会化、历史化、制度化形构的各种矛盾和张力?通过对舆论监督的话语生产进行了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从官方话语形态到知识话语形态的转变。在"民意"与"官意"的结合话语空间,舆论监督实现了党政行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话语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话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课程话语是指在课程研究领域形成课程意义的语言,反映了课程领域以及该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专业特性。课程话语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孕育于社会之中。同时,课程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同的课程话语会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社会的变迁过程。通过话语考察,可以了解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话语生成的机制,并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为课程设置和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话语基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提出的语域理论的三要素之一。在此基础上,Poynton将话语基调具体化为权势(power)、接触(contact)、和感情投入(affected involvement)三个因素。本文试从Poynton所分的话语基调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丰富的称呼语,揭示话语基调对于称呼语选择的制约作用,同时尝试将功能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语言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叙事话语中的节俗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俗文化活动是《红楼梦》叙事话语的基本立足点。狂欢与消解,可以说是注重节俗文化表现的中国经典叙事话语最突出的艺术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笑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因此,《红楼梦》本质上是一种笑文学,体现出中国传统笑文化狂欢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