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桔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上乘之作,其作品《桔子》中多处用到了隐喻手法,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隐喻进行了学理透视,主要从四个视角进行暗喻分析.小说作品通过事物暗喻,彰显日本近代社会的“横须贺港”和“火车”;运用人物暗喻,突出了社会底层生态中的弱势群体的境遇;利用动物隐喻,揭示主体停滞不前的尴尬处境.利用身份等级的“上”与“下”来诠释空间暗喻与时间暗喻.正是借用小说暗喻的手法,才使《桔子》通篇有了传神的载体和灵魂,作品才更好地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2.
一个进城打工的贫穷小姑娘从车窗口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扔下几个金色的桔子,这种人间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悲观厌世的"我"。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桔子》通过这样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然而,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使芥川茫然不安,倍感失望。论文从《桔子》的创作动机和背景入手,通过对"桔子"象征意义的分析,进而探究芥川内心深处矛盾而复杂的"明"与"暗"。  相似文献   

3.
孙莉 《考试周刊》2016,(8):10-1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代表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历史小说,借古讽今。本文着重分析其作品《龙》,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与原典的比较,从时代、社会、女性学的角度探讨该作品的主题,加深对芥川的了解。《龙》和原典相比,故事中增添了女性形象,且故事的结局也不同。这些不同在使得小说情节更丰满的同时,也使得故事有了更深的含义。谣言的广泛传播,以及最后的龙的出现实际上表现了平安时代的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处于边缘的女性对男性的报复、胜利。  相似文献   

4.
于玲玲 《考试周刊》2012,(19):13-14
《杜子春》取材于中国唐代传奇《太平广记》中的《杜子春传》,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通过童话式的再创造,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此作品改写前后.人物、主题等均有显著的变化。本文从自然景观——北斗的意象这个崭新的角度简要分析作品主题。分析认为,北斗星在此短篇中频繁出现是暗指仙师铁冠子作为杜子春人生导师的隐喻。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七个小说人物的叙述入手,从对话和独白的角度来解释《竹林中》小说叙事的魅力,试图在小说文本与民间故事以及电影文本的比较之中寻找小说《竹林中》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鼻子》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萨特是哲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芥川的《鼻子》在思想主旨方面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有类似之处,他们都认识到了世界的荒谬性,都认为人生是苦难的,都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私、冷酷的。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杜子春》取材于同名唐传奇《杜子春》,这是芥川龙之介饱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结晶之一。与唐传奇相比,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在主题提炼、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撰等方面做了较好的承继,但也进行了巧妙的改写,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的纠结、苦闷的心理。这是芥川龙之介在追寻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对自我心路历程的描绘,同时体现出日本新思潮派作家注重艺术的完美与对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芥川龙之介与蒲松龄、芥川小说与《聊斋志异》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两位作家创作环境及作品的分析,指出两人创作风格上共有的特色:在怪异与光怪陆离中溶注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分别选取一篇作品作为主视点进行比较,从题材来源、情节、中心事件与结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洞察了二者在形式内容方面的潜在的影响关系,同时辨析了二者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形成的创作上的差异、在人物刻画上的深度与力度的差异。通过这一比较,既使人能对两位艺术巨匠的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又使人对中日两国文学的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1921年受大阪新闻社的委托来中国创作的《中国游记》,在发表之初就引来很多关注.而近年来,又有不少研究者对其中国观颇感兴趣,发表了诸多或褒或贬之论,其中不乏片面之辞.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游记》的中国观,才不至于观其一隅而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很早就随着中日两国间的人员往来传播到日本,在日本也变得广为人知,影响到诸多日本作家的创作。日本近代文豪芥川龙之介的部分作品,就深深受到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影响,小说《河童》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将通过分析《河童》与《桃花源记》两部作品内容的相似之处,结合作者的身平经历,探究《桃花源记》对《河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翻译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在借鉴前人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中的文化因素,并摘取《红楼梦》中几个典型隐喻的翻译为例,重点剖析了概念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直译即保留原语中的喻体;意译即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进行喻体转换;文化喻体直译并增加内涵解译.  相似文献   

12.
13.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与人类的思维和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人们生活经验的相似性,不同的语言存在相似的概念隐喻,但由于受到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语言的隐喻又体现出自身的民族特色。文章从对英汉本体隐喻、方向隐喻和结构隐喻中的一些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来分析地理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隐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文化内容的反映,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一条纽带,它能够通过语言媒介来学习文化,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中,它产生于人类的共同体验。此外,隐喻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使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它们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隐喻与文化息息相关,是文化研究、尤其是价值观研究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式的异同,试图揭示隐喻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语言系统的精华,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产生于建立在相似形基础之上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意象是概念隐喻的知识来源和建构基础。概念隐喻是由人类经验和文化意象衍生而来,其形成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和类比。本文以以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化意象形成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取向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文化与语言、文化与隐喻的关系为切入点,首先从文化差异的视角,通过比较英、汉、蒙三种语言的隐喻表达的异同,重点分析了文化对隐喻翻译的影响问题。其次,对字面意思与隐喻意义的关系,翻译的不确定性,隐喻的可改述性和隐喻的可译性等隐喻翻译的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建议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同时为了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外语教学中既要强调隐喻所呈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有必要在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之间的在隐喻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这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隐喻的认知定义,即隐喻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基础,综合考察了学龄前儿童隐喻能力发展的特点及研究走向。着重介绍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儿童隐喻能力即年龄、语境、试验任务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英两国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相应两种语言与之相关的隐喻往往被认为是语言任意性和民族性的典型体现。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隐喻,则可以发现:无论它们的具体取象是否相似,即便是截然相反,隐喻的建构仍然遵循着共同的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共性在隐喻建构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语言,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都不乏隐喻的存在。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对隐喻理解也存在着各种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