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虚构捏造,这当然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然而,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想象作为虚构捏造而拒之门外,鲜见有人敢于理直气壮地“离经叛道”。这也是不符合新闻写作的实践存在价值要求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即对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头脑中保留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要以别人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为依据,创造想象则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较为新颖的新闻表现形式,体验新闻以其真实,现场感强,极具透视力和说服力而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青睐,前一段时间,山东《临沂日报》成功地组织了“体验在一线”的体验新闻大型采写活动,总结这一活动经验教训,借鉴一些报社的经验,我们认为采写体验新闻,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开展新闻与想象的讨论,其目的只能有一个,郡就是通过讨论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依我分析,在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上,分歧主要集中在一点,那就是:狭义的新闻作品(主要指消息、通讯)就其内容而言是否有物化了的记者的再造想象。应该说是有的。如果没有再造想象,那就不能突破个人实践经验的局限,去认识自己虽不了解,但别人已实践过的事物,采写新闻就根本无法进行。要想形成准确的再造想象,记者必须深入生活,亲自实践,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经验。这是避免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开展新闻与想象的讨论,其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讨论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依我分析,在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上,分歧主要集中在一点。那就是:狭义的新闻作品(主要指消息、通讯)就其内容而言是否有物化了的记者的再造想象。应该说是有的。如果没有再造想象,那就不能突破个人实践经验的局限,去认识自己虽不了解,但别人已实践过的事物,采写新闻就根本无法进行。要想形成准确的再造想象,记者必须深入生活,亲自实践,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经验。这是避免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耿昭汝 《新闻前哨》2022,(12):35-36
广播新闻传播稍纵即逝,它不能像报纸新闻那样可以回味与重读。人们在收听广播的时候,经常会“听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或者经常出现“一听而过”、“听过就忘记掉了”的状况。因此,对于广播新闻的采写及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时代背景,首先探索了现阶段广播新闻采写所面临着的主要调整以及发展趋势,再结合各项要求下针对广播新闻采写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帮助广播新闻采写实现“多技能化”转型,与时代共存,助力现代化新闻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2006,(6):27-27
《办报参考》2006年第二期转载《青年记者》的文章《我的“三冷”采写方法》。 文章说,“冷静”、“冷峻”、“冷处理”,是记者在某些情况下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7.
安莉 《新闻知识》2006,(7):74-75
近几年来,笔者深入生活,连续采写了一些有深度的稿件,深受读者的好评,并连连获奖。如《能源大省何以拉闸限电》获得2004年陕西新闻奖二等奖,《悬河,如何叫人放得下》获得2002年第十一届全国市、区党报新闻一等奖、《布尔养产业何处去?》获2003年陕西省新闻奖二等奖。在这里,笔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是深入第一现场才能采写出新闻精品。这是笔者体会最深的一点。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首先要求作者要深入第一现场进行调查,才有机会捕捉到读者关注的热点和读点新闻,就有可能采写出针对性较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三贴近”的稿件。以笔者采写《悬河…  相似文献   

8.
3月下旬,《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与特约通讯员覃照平等合写的通讯———《一个战士心中的“先进性”》一稿。从采写这篇新闻至今,已有三个多月时间了。回味这次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记者在采写新时期战士的新闻时,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认识问题方法,必须把视角“抬高一度”。多少年来,新闻记者“眼睛向下”,以扎实的作风、朴实的文风,反映了一批又一批基层士兵的形象。回望我们新闻记者笔下的基层士兵,多是纯洁善良,忠诚老实,其形象表现多是灰头土脸,满口方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新闻报道角度呢?《简明新闻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即从哪里入手来表述新闻事实,也可以说,新闻角度就是新闻采写的突破口或切入点。知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指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找准新闻报道角度呢?  相似文献   

10.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新闻单位都在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争取读、争取观众,对稿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见报率和获奖率的难度也相对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现实,在新闻稿件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努力写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来.正在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主攻方向。本拟结合采写工作实际,对新闻如何出“数”,出“金”、出“新”、出“彩”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评 《新闻三昧》2005,(11):40-41
情感是文学作品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基本手法,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曾说过:“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浓烈的情感溢于字里行间,使人兴趣盎然,不忍释手。新闻作品也是一样,不少新闻作品中字里行间也充满着浓烈的情感,只不过表达的更巧妙而已,以适应人们喜怒哀乐等情感,以此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接受性。可以说情感是新闻的一种潜在魅力.穆青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说,“在采写人物通讯中,我们常常感到仅仅是用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呈现削弱状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新闻的采写缺乏创新。自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对文化新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推出了大量系列“文化特色新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不少策划与稿件还取得了轰动效应,其中几篇系列报道还分别获得市级、省级新闻奖和全国晚报新闻奖。主要创新实践有:策划报道“天下宁波人”,做强“热点文化新闻”、深挖“冷点文化新闻”,举办“宁波的中国之最”征文活动等,使这类文化特色新闻像其他主流新闻类别一样登堂入室,成为《宁波晚报》吸引读者、打开市场的“杀手锏”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  相似文献   

15.
董秦 《新闻知识》2001,(10):9-10
从晚报社会新闻演变的历史角度看,晚报社会新闻可分为批评性、歌颂性和生成性三类。历史地看,第一类的社会新闻诞生最早。代表作有40年代重庆新民报晚刊揭露的洋狗事件。此类社会新闻诚如邵飘萍所言,“对于社会中发生之事件加以深刻之观察,而发现其隐秘,以攻破社会之黑暗。……故欲知一国社会程度之高下,观其报纸所载社会新闻之意向,即可洞察其大概。”第二类歌颂性社会新闻大量诞生在建国后,名篇有新民晚报记者吴承惠采写的《他又走上了正路》等。建国后,我们给社会新闻所下的定义无不集中在这第二类。如丁世义:“社会新闻是以…  相似文献   

16.
杨福安 《新闻界》2001,(5):69-69
我采写的《“县官”请“社官”作报告》(本刊在第三期作了评析)在四川农村日报刊登后,立即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农村各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并被评为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二等奖和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回顾这篇稿子的采写经过,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立意,来自素材的追踪挖掘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通讯员,天天和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所闻所见的新闻素材不少。但是,真正具有好的新闻价值的题材并不多。所以,注重发现好题材,抓住好题材,始终是我从不放弃的想法。《“县官”请“社官”作报告》就是我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偶然)发现而紧抓不舍…  相似文献   

17.
接到参加“贯彻一号件回望”系列报道通知后,记连日奔走在曾都区和广水市的乡村和山岗,采写了《钟情“市场水”》、《村支书的农情日记》、《“舞庄稼汉”的苦恼》等稿件,并拍摄了部分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新闻的采写过程中,记者往往要谨慎,避免侵犯名誉权。防范名誉侵权的方法有许多,其中的一条就是不可听信道听途说,要保证新闻有可靠的新闻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据官方”,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那么,“据官方”就是进了保险箱吗?  相似文献   

19.
一、发现现场,深入现场 采写现场目击式新闻,要求记者深入现场和充分利用现场。《“造林”还是“造字”》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作者善于发现现场,巧妙地利用现场捕捉的有用信息,真实地再现现场情景,揭示出新闻背后的新闻。因而,作品给人以动感,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发轫于报纸、滥觞于近年来的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的“民生新闻”,如今正呈现“蓬勃”之势,《民生热线》、《今日一线》、《民生大参考》、《行风热线》、《民生关注》之类的民生新闻栏目可谓层出不穷!各媒体纷纷追求“民生新闻”、群众百姓谈沦关注“民生新闻”、领导赞赏鼓励“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以其一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清新之风、上升之势,迅速占住一些媒体的新闻视角,吸引民众眼球与耳膜,说其正成为一股“民生新闻热”不算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