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提示: 本文选取山东淄博北门里小学王老师和张老师的两堂数学常态课作为观察对象。这两位教师都是有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王老师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张老师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两堂课都是在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室中进行的。学生每六人一组。  相似文献   

2.
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一次优秀课评选活动。课后,笔者在同部分听课老师进行交流时,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教师教得不错,可惜学生配合得不好。”言下之意是课上得不好是因为学生不会“配合”,并非教师教得不好。这就奇怪了,新课标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其量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罢了,怎么会冒出学生配合老师的问题呢?是不是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故事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王老师充分准备后自信地走进教室,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 按事先准备好的课进行教学。王老师首先跟学生进行一番交流,谈谈祖国各地,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的兴趣。待学生兴致高昂时,王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根据老师提供的祖国各地的资料,每个学生任选一个地区向大家介绍。  相似文献   

4.
王雷英老师是浙派名师的代表人物,心灵语文的倡导者,她的揉读教学在小学语文界独树一帜。有幸观摩王老师所执教《与象共舞》,课前就十分期待。一是因为大名鼎鼎的王崧舟老师上过这一课,王雷英老师的同题课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番什么新气象?二是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王老师擅长的揉读又怎么在略读教学中有效体现?教师又如何处理学和导的关系呢?听完王老师的课,顿感受益良多。王老师整堂课以读为主线,充分发挥朗读这一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手段的功用,在反复的多层次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感悟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人象合一的奇妙境界,在自由和谐、开合有度的对话互动中拨动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自能学习和自主发展。她的课优美而又大气,简略而又丰富。  相似文献   

5.
这是山东省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一位音乐教师上的《大雨和小雨》一课。学习歌曲之前,教师先播放来自城市、森林、乡村中的各种声音,并让同学们进行分辨、模仿。然后让学生们回忆: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老师,我昨天听到下小雨的声音是——沙沙沙。”“老师,我从电视里听到下大雨的声音是———哗哗哗。”……教师接着问:“谁能用大小不同的声音来区分大雨和小雨呢?”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模仿自己听到的雨声。在教师范唱一遍歌曲并稍加指导后,孩子们不但能完整地演唱出这首歌,而且基本完成了本课学习的难点———雨声的强弱之分。教师…  相似文献   

6.
听李翠荣老师教《声音》一课,颇有感触。李老师教这一课,摸索到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并初见成效。 《声音》一课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比较声音的大小、声调的高低,悦耳和嘲杂),如何使二年级的学生愉快地去参与学习研究,李老师课前是精心设计了的。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主要有两点:一是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  相似文献   

7.
幽默校园     
剖腹产著名语文教师王老师一向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他带的班级也是年级里最出色的一个班级。教育委员会慕名而来视察王老师的教学成果,王老师踌躇满志,他想上一节成语课来显示自己的一流教学水平。课上,王老师向学生提问:“鸡飞蛋打是什么意思啊,开动脑筋,先从字面理解,然后联想一下这个成语的引申意思。”王老师不敢马虎,叫了得意门生之一小林来回答。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了一堂五年级的作文指导课,内容是“场面描写”。可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上课铃响了,老师微笑着走进课堂,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场面描写”的作文任务后,便要求学生背诵《难忘的一课》中描写场面的片断。学生背不出,无一人举手。老师降低要求,可以在这课中随便选一个片断进行背诵,学生还是摇头。教师拿出花名册任意点了一名学生,被点的学生站起来满脸通红,其余的学生有的把头低下来,生怕被老师点到,有的无可奈何地望着老师。听课的教师也生出疑问:颇有知名度的王老师今天怎么了?上课教师只好严肃地对大家说:“谁坐得不好我就点谁背。”刷的一下同学们的身  相似文献   

9.
《声音》一课的教学重点考虑的是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设计《声音》一课的教学时作了大胆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一个“放”字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发现声音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以往教这课时,几乎就是牵着学生走:教师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声音有强弱和高低的不同。比如:老师说一句话,一次大声说,一次小声说,问学生:这两次  相似文献   

10.
张宏 《教育学报》2001,(4):37-37
学校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检查. 我们推开了初三(1)班教室的门,准备听一节语文课. 王老师讲的这一课是歌剧<白毛女>的选场,这一节是第二课时,从王老师的导言中得知,第一课时学习了知识短文<谈谈戏剧文学>,学生自读了课文.这节课上,王老师先提问了知识短文中的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准备分角色表演第一场.  相似文献   

11.
刘建权 《山东教育》2001,(17):58-58
2000年7月在四川成都全国中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幸观摩了四川省广汉中学王昌平老师执教的《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课一开始,王老师用高亢、嘹亮、悠远的声音唱着《青藏高原》,跳着优美的藏族舞蹈来到了学生们中间……,那迷人的歌声,那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顿时把同学们带进了浓郁的藏族文化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2.
看,学生们专注的[神;听,学生们会心的笑声。孩子们是在看儿童剧吗?不,他们正在上一节数学课。这节自然流露、质朴无华的数学课,让所有听课的老师感受到此课没有做作,整个教学过程无痕,而教师的良苦用心却处处有痕。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数的概念“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一节非常重要但又有些枯燥的数的概念课。如何让二年级的小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精神饱满、情趣盎然地投入到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中去?王老师的这节课以情境教学贯穿全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的引入部分,王老师拿出三个装有不同数量黄…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作了精彩点评。王老师认为,这一课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普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他对这个基本范式、典式作了概括说明。笔者就王老师的点评,结合自己这一课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四步曲"。第一步:读通在上课时,老师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读准字音,并注意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录像观摩完王鸿雁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吉林省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禁不住要为王老师叫好。这是一节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课,是一节精彩迭出的语文课。录像中记录的是王老师执教《去年的树》的第二课时。上课伊始,王老师在让学生回忆这篇童话讲了哪些事之后,给学生明确了如下任务:“上节课我们练习准确流利地读课文,这一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  相似文献   

15.
11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了我区语文教研员王一娴老师执教的下水课《秋姑娘的信》。整堂课上,王老师寓教于乐,扎实训练;师生交流自然,共同发展。尤其令人难忘的是王老师对学生倾听良好习惯的培养。一、谈话中明确要求上课伊始,王老师回忆了上次给这些小朋友上拼音课的情景,表达了对小朋友们的想念之情。这无疑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小朋友们觉得老师很亲切。“亲其师,信其道”。王老师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上次拼音课后,王老师给小朋友们提了什么意见?”小朋友们交流后,王老师再次重申“小朋友们,要注意听人家讲话,这也是有礼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点评执教者关丽红评析者李昊星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齐齐哈尔市建设路小学关丽红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方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环环紧...  相似文献   

17.
在江苏省“教海探航·梦兰杯”颁奖活动中,笔者有幸听到了高丽老师执教的“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短短四十分钟,领略了执教教师的风采,尤其是下面的这一精彩教学片断,更是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片断】师:有没有谁敢和计算器来比一比,赛一赛?(生摇头,没有一个人敢比赛)师:老师敢,你们相信吗?(大部分学生都不相信)师:怎么,不相信?那这样吧,可能你们会以为老师早已知道答案,为了公平起见,你们就现场请一位老师和计算器进行比赛。生:王老师。(教师出示题目,开始比赛)333 667 1000-500(王老师马上报出得数1500)师:王老师已经报出得数…  相似文献   

18.
这不是废话     
今天,大(2)班的第一节课是王老师的计算课。上课铃响了。王老师走进了教室,但是她没有直接上计算,而是先给小朋友讲了一段“小明常常欺负小朋友,所以大家都不愿和小明交朋友”的小故事。原来,几分钟前,她班的“小霸王”高怀磊又打人了。李老师听到王老师讲故事的声音,说:“她就喜欢讲废话,  相似文献   

19.
智力抢答     
李老师、王老师、赵老师分别上一门课,但1 不知道他们各上什么课,只知道这三门课是:语文、数学、外语。另外,还知道下列一些情况:a.李老师上课全部用汉语;b.外语老师是本校一个学生的哥哥;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师选择的课文是江河的那首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一开始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星星变奏曲”——学生声音小且不整齐,教师让学生重读一遍,还是声音太小,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再读一遍,声音仍然很小,不满意的老师只好作罢。我们看到,在后面的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