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线芯片是基于一根信号线与一根返回线实现互连通信的系列集成电路。采用这种芯片组成的微型局域网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只需一对普通的双绞线就能组网,是现场总线技术中的佼佼者。文章介绍了单线芯片的特点、功能指令及微型局域网的构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预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马克思早年的有关论断相去甚远。本文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人类为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而开展的最本原的社会活动出发,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实事求是且入情入理地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对其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本质;从是否顺应人类发展规律和是否实现“三个代表”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强调了在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基础上,取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应如何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由低级向高级前进,以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长期共存且善于与之打交道的必然性。结论是,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最终将把资本主义导向其“历史的终结”,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脱离当代世界环境变化的现实和趋势,应当自觉地,积极地加入到世界的地列之中。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世界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生产的世界性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运动同世界的整体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国家的国际交往水平越高,交往关系越普遍,其发展速度也越快。一个国家要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面对新世纪,我们有必要在哲学层面对现实社会主义进行深层次反思,以深化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21世纪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极具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当代实际,结合历史经验,对现实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层次的哲学审视,并揭示出现实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1)现实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2)现实社会主义是暂时还无法彻底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3)现实社会主义是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这三大特征的揭示,为我们未来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美术设计中,一个形的出现依赖于线,没有线的围绕就没有形。在美术设计教育中,单线与"形准"的关系密切,单线是造型过程的内涵和语言,线条对于"形准"的把握有实践意义。只有在坚持"形准"的框架下,掌握艺术的规律和设计本质,才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是马克思一生反复思索的难题,而对这一的问题求索集中体现在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源问题的研究中.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马克思在不同时代境遇和思想语境中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源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中,青年马克思以"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解释模式统...  相似文献   

7.
个性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性。曾有人说过:教育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培养个性鲜明的人才,所以.它呼唤着个性化的教育、呼唤着具有个性化的教师。因此,尊重教师个性,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是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质的规定性在于以生产社会化达到相当高度为历史起点、以创造剩余价值为生存形式,以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为"基因"、内含着竞争性,在生产的技术条件方面以机器或自动化生产为标志,在生产的社会关系方面异质于封建生产方式或小生产。从社会横向发展层面看,需要厘清这个生产方式所涉及的两个界限,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形形色色现象或其他生产方式,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等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各地的具体运行模式,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欧美模式"曾经造成诸多负效应;从社会纵向发展层面看,就要认识到这个生产方式作为"现代生产方式"仍有其历史的生命力,我国应通过倡导新发展理念主动驾驭其积极成果与风险性,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9.
刘俊利 《新高考》2010,(1):35-36,41
考点整合 1.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14、15世纪,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在手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出现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现象,资本主义产生,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此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工场手工业和早期公司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晚年的研究视线逐渐转移到东方国家问题上来,从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观点入手,仔细分析了东方国家的历史延续与发展前景,特别是根据俄国所处的历史背景,提出俄国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至社会主义社会的论断。饱经沧桑的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并经过实践检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论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既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也不是历史认识主体纯粹的主观重构,它是融主客观于一体,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资料在科学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以诗证史"须从时间、人事、地理上来考察"诗"之史料价值,然"诗"之性质决定了"以诗证史"常常是求普遍史实较易较确,求特殊史实较难易错,一旦过于求深坐实,反而会失真失实."诗"系如此,集部、子部、甚至史实之文献,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此类情况,此也是史事考实复杂繁难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旧史关于唐高祖屡次私许秦王为太子以及太子、齐王谋害秦王等记载,俱属虚妄不实之词,然齐王有不事二兄、觊觎帝位野心之记载,却不宜轻率否定。秦府政变谋划包括诛杀太子、齐王以及如何处置唐高祖两方面的内容,政变当日太子、齐王系由通训门而非玄武门进入太极宫,其目的地应是中华殿。由此,双方交战细节、宫府集团轻忽玄武门御守、高祖泛舟海池等诸多疑难情节,便可获得新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中土文献中很多神话人物都具有体形巨大的特征,但将身形长大作为族别特征的当数春秋时期的长狄。据《山海经》记载,大人国存在于东方和北方的海外,后世衍生出许多新的传说。唐代以后的史籍,明确记载大人国是在新罗与日本之间,并产生了一系列航海者从巨人手中脱身的历险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在宋元明清文献中不断重复,而细节则不断被夸大,事实因此而演变为传奇。《镜花缘》利用并发展了这些传说,用"大人国"来表达社会理想,而以与"长人"有关的闲谈来揶喻现实,讽刺世情。  相似文献   

15.
姜太公是中国古史中一个变化多样的人物,英相关记载掺杂了许多神话传说的成分,人物形象在归周前后有着鲜明的变化.通过对姜太公活动的考证,发现姜太公本是商没落贵族出身,因不得志而入周,并攀附于姜姓来加强与周王室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先哲体悟到“天”具有生“物”的职能,即发现“天”理的“生”理效应。他们对天的关注,本质上是对现实生命的关注。“法天”,意味着“贵生”。天德贵生与人德贵生处于两相对应的价值框架之中。对“天”职的崇敬转化为爱生节用的情操,即好生而养生,爱物而惜物,取之有时而用之有节。这一理论致思和行为操守既是情感的投射,又是理性的选择;既是为天地万物负责,也是为人类自身负责。诸如“律天时”的规律把握,自然“无为”的方法论,“忧天”和“补天”的体认,时空关系上的谐调,以及“为天地立心”的责任感等,都是法天贵生理论的分衍。它体现了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功利与审美的统一,目的与规律的统一,现世与超越的统一,主体人与客体物的统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恒常价值,可为当代人类社会带来冷峻而绵长的历史昭示和现实启发。  相似文献   

17.
封建末世的一曲挽歌——论《型世言》的创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型世言》自面世以来就因书中充斥的封建说教思想而为人诟病,同时,也因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独具社会价值与史学价值,备受学者推崇。《型世言》的创作思想受到晚明社会现实的影响,更体现了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思想倾向,作为下层知识分子,陆氏兄弟企图以《型世言》教化人心,挽救世风,但实际上无法改变商品经济冲击下,封建礼教土崩瓦解的颓势,只能是为封建末世所作的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6,(9):23-28
针对经济史研究中理论和史实的问题,各相关领域学者都做过深入思考:经济学者开始重视历史方法和史实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学者则从专门史角度分析了各专业理论知识在历史研究中的关键作用;经济史学者更是愈发强调经济理论和史实的有机结合。既有研究反映出经济学本质上属一门历史的科学,从纵向角度分析经济学可增强其历史感,但经济史也需克服脱离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因而,经济理论与史实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经济史研究,丰富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升经济研究经世致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知几在《史通》中一方面力倡秉笔直书,确保“实录史学”,反复强调史家和史著要“审实”、“故实”、“摭实”、“寻其实”……;另一方面又主张“激扬名教”,笃信“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求实录”与“扬名教”构成了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中关于历史学性质、历史学家工作与过往历史实在之间关系的看法,可以区分为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说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触及到过去本身。由此出发,它们在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关系上也持有不同的论点。重构论认为,历史事实自身就会呈现出意义,从而支配着历史解释。在建构论看来,史家对于历史事实的建构当中就包含了解释的因素,事实与解释并非截然分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立场也即解构论的主要特征,是历史的文本化、解释对于事实的支配地位以及历史解释的多元论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