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距离既是有形的、可以测量的,又是无形的、难以把握的。媒介距离主要包括地理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不同形式的距离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和影响。在传播与媒介走向融合、走向多元的大背景下,媒介距离的传播特质,媒介内容、传播者及受众等各种传播要素之间复杂多样的距离关系,成为传播的重要因素而凸显出来,传播全球化、网络化和商业化等媒介现实则是影响媒介距离互动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大众媒介正在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政治领域,执政党运用媒介实现国家权力的能力日渐成为衡量其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量.本文据此提出"媒介执政"这一观点,对其来源作出粗浅解释,以期探讨提高我国媒介执政能力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3.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健康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面时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健康信息洪流,公众需具备对传播媒体的辨别意识,以及准确、有效地分析理解传播内容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健康信息为己所用,即公众需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本文从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意识、技能、评价、使用四个方面的培养,并针对个人、学校组织、政府媒体、社区社团层面对如何提高公众媒介素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周莹 《新闻知识》2006,(3):22-23
在今天的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其构筑的信息传播网络设置了社会的规定语境,并构建着该语境下的社会意义认同。正如美国传播学者戴维·阿什德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的技术和语言(或表述) 以及大众媒介在我们这个现代(和后现代)世界中是这一[象征、传播]过程的关键要素。简言之,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被一种外来力量突然拉出,投入陌生的城市和由城市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和他们原来完全不熟悉的"城里人"集中在一起,怎样互相认同、互相接受对方并完成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当中既有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又有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与适应过程.农民和农村的媒介使用基本状况如何?传播资源如何重新分配?媒体本身是如何构建农民和农村形象的?构建这种形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不断被城市挤压处境下的农民是如何解读媒介话语的?这种解读表现了怎样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媒介和"三农"关系的入手点.本文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贫富差距的拉大诱发了多种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即是低收入人群的心理失衡,这对国家的社会稳定显然是极其不利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玮 《新闻大学》2012,(2):41-47
“如果说城市就是媒介,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奇怪” (佐藤卓己,2004:24)?一位学者在撰写现代传媒史时如此发问.这个说法之所以可能让传播学者感觉奇怪,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于传播和媒介的惯常理解.关于媒介,我们的关注点较多地落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专业的大众媒介上,这又与我们常常将传播理解为这些大众媒介的信息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炬 《新闻界》2009,(2):116-117
本文初步探讨大众传播中的恶性传播的特点,来源和部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程晨 《新闻爱好者》2017,(12):87-89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成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体对受众的环境认知、社会行为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深刻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受利益的驱使,很容易在媒介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缺失,更甚者,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媒介的社会效益弃之不顾。基于此,从媒介伦理的角度,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缺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以及实现路径,旨在为大众传播媒介重拾社会责任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方信息社会的传播权利运动的兴起带动了传播学界"媒介治理"的研究热潮。通过社会人类学的"功能-符号"路径,媒介治理关注了传播的信息界面、产业界面、符号界面和关系界面,综合了传播系统的界内研究和界外研究,代表了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作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媒介治理"在研究取向上呈现出学科的交叉性:深层生态学路径、公共选择路径、协商民主路径是研究"媒介治理"的基本路径。媒介治理的研究是一种"灰色系统"的信息论,是第三种文化思维范式的代表。媒介治理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供具有解释力的基本假设,实现叙事的连贯性和必要的逻辑建构。  相似文献   

12.
陈阳 《新闻知识》2012,(2):21-22
本文通过比较传播效果研究与芝加哥学派的发展历程、理论分殊,试图阐明传播效果研究与芝加哥学派的距离,以回应目前学术界传播效果量化研究一统天下的现实格局。两者都从社会现实出发,但对个人、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握各不相同,此外,由于方法论的差异,两者分道扬镳。但是传播效果研究仍然可以从芝加哥学派汲取养分,以弥补其方法论取向所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打造强势体育文化出发,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战略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在对体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前提下,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从多角度加以解读。在我们为打造体育文化强国而进行的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力量,运用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生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进而加快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仔细审视今天的网络新闻,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新闻并没有在传播生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第一家纯新闻网站《明日报》的迅速衰败可以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当新闻找到网络这样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后,便迅速占领了网络内容的重要位置,相应的研究指出了网络的优势与劣势,诸如无效信息或垃圾信息太多、未经核实的信息和假消息太多等等。但笔者认为,目前网络的尴尬与困境有两方面;海量的困境;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以下将从这  相似文献   

15.
媒介与传播研究领域在北欧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国内学界对这一学科在北欧各国的产生、确立以及最新的变动知之甚少。本文在介绍该学科在北欧的产生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描述了学科存在的问题与北欧学者的反思,问题及其反思或将促进我们对中国媒介与大众传播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人和媒介既有的关系.这既对媒介使用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公务员作为特殊的媒介使用者,扮演着与普通媒介消费者迥异的角色与功能.本文结合实例,剖析公务员媒介素养的内涵及提升方式,以促进新闻执政或媒介执政能力的提升,避免传播实践中出现失误或损失.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诞生以来,媒介的新闻传播理念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的演变过程,两种理念的出现和各自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如今,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传播时代,传播技术和受众心理都发生了诸多变化,时代正呼唤着建立传受双方互相平等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8.
公信力战略与整合营销传播--打造电视媒介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媒介在我国受众中是有着广泛影响力、最为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发展迅速,影响力较大、市场需求相对旺盛,另一方面也面临巨大的压力、谋变成为了必须。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电视市场中,能否胜出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媒介实体是否具备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媒介正义论:走向正义的传播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业界和传播学界始终不曾间断对正义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传播与社会正义运动、传播与社会正义研究、社会正义的新闻学、媒介伦理学及信息公平论等研究中。本文提出,应基于传媒实践与传播理论提炼并建构中国的媒介正义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璜 《传媒观察》2006,(8):43-44
新闻学视阈中的“妖魔化”,如今被归结为一种典型的“负传播”,指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既有丑化、矮化报道对象的主观故意和组织行为,又存在报道片面、报道倾向错误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