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信息技术接受研究中,TRA、TPB、TAM、TTF等用户接受模型得到广泛证实和应用。在模型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任务、技术、用户三者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总结。最后,基于TAM、TPB和TTF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根据CNNIC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构建出电子商务用户接受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
面向移动图书馆的技术接受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构建了面向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确定技术接受变量、系统特征变量、界面特征变量、个体差异变量、感知愉悦性、感知风险、感知信任、感知成本、社会影响等17个变量作为该模型的理论变量,并通过具体的变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确定了用户接受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主导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2003年至2016年发表的464篇技术接受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根据文献的内容特征,构建了文献类型、研究主题、实证研究三类内容分析编码表,基于此对文献进行编码及统计分析。研究发现:①国内技术接受研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②技术接受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趋势,学者在不同的领域应用技术接受理论和模型,推动了技术接受研究的发展;③技术接受理论模型具有普适性和可拓展性,适用于不同领域新技术用户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意愿研究,同时不断吸纳与领域相关的新要素;④ 实证研究是该领域的主流研究途径,新变量和新理论的融入与拓展及新模型的构建是研究的主要模式;⑤当前技术接受的实证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理性思考缺失、研究方法单一、中介变量及调节变量的忽略、技术接受理论本身研究的弱化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技术接受理论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研究方法将日趋多元,不断推动具有领域特征的整合模型的提出。此外,技术接受理论本身的研究也将得到加强。图3。表12。参考文献46。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型共享经济,共享单车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产品体验欠佳、用户粘性低、相关政策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共享单车的发展。本文对共享单车的用户使用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通过对14名受访者进行非结构性深度访谈,验证了研究假设——感知的有用性(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感知的易用性(骑行费用低、相关技术支持)、外部变量(城市交通压力、用户的较强"信任倾向"、"环保健康意识"增强),是共享单车得到快速普及与推广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5.
美食社交媒体发展迅速,消费者接受程度和持续使用意愿为何,有必要找出影响在线美食消费的主要因素.此研究选择美食社交媒体消费者为调查对象,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并将外部变量网络口碑纳入研究模型,提出C-TAM-TPB整合模型,以检验美食社交媒体消费者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研究.问卷实证结果表明:网络口碑、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使用态度是影响美食社交媒体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此研究结果可协助第三方美食电商平台和餐饮企业经营决策参考,具有理论和实务管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在线有声读物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主导群体社会影响、资源优化程度、使用成本对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并利用模型解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程度。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在线有声读物平台应注重内容质量、增加内容娱乐性、强化社交功能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的移动客户端都被广大用户和消费者青睐和普及,而用户对于新闻资讯类的客户端的使用和需求也十分旺盛。本研究基于1986年Davis提出的技术模型理论,以新闻资讯类APP的用户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客户端用户的接受使用行为和习惯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移动客户端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是用户考虑使用并接受的最重要前提,而社交压力和需求对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起着显著的作用,这意味着新闻客户端的开发更应该重视用户的人性化体验和归属感设置。  相似文献   

8.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8,(5):115-121
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引入信息成功理论,构建了图书馆微信用户接受和使用行为模型,确定了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个体差异、网络相关等17个变量,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用户接受图书馆微信的主导影响因素,并提出图书馆微信平台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网络广播剧付费收听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层回归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感知易用性、感知社交性、感知优越性;娱乐需求、情感需求;主观规范对网络广播剧付费收听意愿与付费收听行为正向影响显著。基于研究发现,本文从内容制作、用户运营、平台监管等方面对网络广播剧的未来发展策略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学术界已逐步意识到如何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应是该领域研究中更为关键的问题,它是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的延伸与升华.本文首先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以技术采纳模型和任务-技术适配为理论框架,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所应考虑的相关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础性整合理论模型,用以描述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各因素之间的总体逻辑结构,建立了研究假设,进行了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初步探讨了模型后续实证研究的框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11.
TAM与TRA以及TPB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TAM与TPB、TAM与TRA的整合研究现状,并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AM、TPB以及TRA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12.
在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理论存在的问题后,引进TAM和TTF模型,并建立基于二者的整合模型,利用该模型设计一个分析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方案,提供探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内部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TAM扩展模型的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指的是用户对自己所需要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获取.文章根据用户使用网络学术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通过整合技术采纳模型(TAM)和任务-技术适配模型以及系统使用经验、信任等其他变量,而构建了一个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理论模型.TAM是国外学者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系统)使用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个模型,将其用于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尝试.文章对理论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简要说明和初步分析,并讨论了理论模型在网络学术信息系统设计、评价和诊断中的社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推进作用,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研究一直是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技术接受模型是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信息技术接受程度的基础理论中最为著名、成果也最为丰富的模型。文章对技术接受模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简述,重点阐述技术接受模型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两类研究模式:"TAM++"研究模式和整合模型研究模式,最后结合各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观点,得出了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面向农户的市场信息服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农户的市场信息服务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献的基础上。从服务对象、服务、服务内容和服务策略四个方面出发对面向农户的市场信息服务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信息系统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技术接纳模型(TAM)与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用以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模型,同时提出了相关的测度指标与测度方法。文章期望通过对模型三个核心变量即用户、任务、技术之间特性的分析与适配关系的探讨,试图找出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公众对移动政务服务的采纳是移动政务成败的关键。以TAM和IDT为基础,结合移动政务特点,构建移动政务公众采纳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感知信任、感知成本、感知易用性、相对优势、相容性、自我效能、主观范式是影响公众采纳意向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提升移动政务公众采纳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研人员数据共享意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研人员作为科学数据的生产、使用和管理者,是否积极倡导并参与数据共享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数据公开获取的进程和发展。相对于国外来自期刊杂志、基金管理委员会各界等对数据共享数据管理的规定,国内尚没有完善的数据共享政策,数据共享还没有得到普及。文章引入意向影响模型理论TPB和TAM建立科学数据共享意愿模型,研究影响科研人员数据共享行为意愿的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利用AMOS17.0对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态度、主观规范是直接影响因素,感知行为控制、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为间接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对验证结果的具体分析,对如何促进科研人员数据共享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