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水香 《文教资料》2013,(17):69-71
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渗透,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以时下流行的文化符号为模本,解析流行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消极与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柯亨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包括各种外界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授,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其价值观念。”从克罗伯和克鲁柯亨的文化定义可以看出,文化凭借其核心的价值观,对人类活动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学校领导者通过学校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化负迁移是由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而产生的。它不仅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而且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传递方式,以戏剧、艺术、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度网络文化等为媒体,传播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标准、心理发展和政治趋向等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五个使”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针对其影响,提出了“五个切实”的应对对策,使大学生能全面发展,成为“四有”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两种经济理论是费斯克对“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阐述:文化商品是在这两种经济领域中流通的,金融经济流通的是金钱,表征统治的力量;文化经济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显示了消费者的解码差异。该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性意义是: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创造的,而不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大众文化是一个斗争的场所、符号的战场;大众文化是微观政治的进步文化。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杂合不是简单的杂烩,而是跨文化差异的并置和目的语语内差异的重置,并通过前者来激活后者,最终导致符号的变形和意义的挪移。译文生产是跨文化再语境化行为,通过跨文化符号过程与文化阐释的相互作用,两种文化事物相互界定,构成一个跨文化意义生产的过程。本土阅读重新构建了原文叙事的连贯性,包括其内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其间,各事物的文化意义和社会行为的文化逻辑皆发生变形,生产了翻译话语特有的跨文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不同 ,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 .对汉英文化中植物符号的蕴涵意义要有所了解 ,这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川东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当地浓郁的村落传统体育文化.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对川东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器物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进行符号学透析.以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初期、改革中期为序,对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嬗变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发展困境集中在:传统经济结构断裂、组织功能不健全、劳动力人口的迁徙、现代文化的侵袭等方面.研究一并提出包含村落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模式、村落传统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村落传统体育的多元文化生态园模式的救赎机制.  相似文献   

8.
常红 《运城学院学报》2002,20(5):100-100,102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本文论述了语言符号的民族文化特性,分析了汉译英过程中由于词语文化信息符号的语言内部意义、语用意义、词汇所指内涵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障碍及其后果,旨在帮助汉译英中准确传递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论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体词语为一种符号,牢牢保留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而对具有转义用法的人体词语的化内涵进行解析,使隐藏于人体词语符号中丰富的化意义显出来,隐喻,这种诗性智慧赋予了汉语人体词语滋生新义的生机,把自然人格比,以人为中心看待万物,是人体词语产生的认知基础,而化类推、精神类推是促使人体词语滋生和扩张的化力量。  相似文献   

10.
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由于传播符号的差别,有三种基本的传播模式:以文字符号为主的传播;以语言为主的传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因为传播方式不同,传播效果的同一性、深度和广度也有较大的差别,传播的误差也就显现出来。这两种文化之间互相传播的特点是:传播是双向的;各种传播方式是同时进行并不断循环的;这种传播是推动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消费的个性化升级,文化体验产品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乡村民宿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尝试从旅游真实性理论出发,对广西龙胜金竹民宿的文化符号的运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乡村民宿文化符号运用存在文化符号意义挖掘不足,体验产品难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乡村民宿文化符号运用的地域性、原真性、体验性等基本原则,相应的优化策略包括: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多样化运用文化符号;强化行为文化符号,增添主客互动空间,增强沉浸式住宿体验;培育社会组织,指导民宿开发,营造地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符号是传统文化的创造结晶,文化以符号作为载体,通过符号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明式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对后人启示很多,不仅在造型上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最高成就,而且作为符号的传承,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它实际上表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和人的心理行为,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形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视域里,空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抽象的三维空间,而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的人文空间。学校课堂空间中以不同方式排列的座位、张贴的各种标语、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等文字符号或图像符号,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传达着某些文化意义,彰显着某些文化诉求,熏染和塑造着存在于这一文化空间中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以中学管理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为文化的内涵、意义及影响因素作以剖析,进而提出优化策略。影响当前中学管理者行为文化的因素有中学校园的物质基础、我国现行的中学内部领导制度、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学校园内的关键人物。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管理者行为文化的优化策略主要有: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强调管理行为的一致性;以制度文化为约束,提高管理行为的规范性;以个人修养为根本,提升管理行为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验主义后现代研究者认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消费行为是符号消费的象征行为。艺术、美学、文化与民间社会、商业活动互渗、交融于一体。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经验的现象,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结果。由此经验研究出发,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特征则是:艺术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差异的抹平,消费和文化的平面化,人们沉湎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文化的内部功能有:(1)影响成员意识和规范成员行为,(2)增强学校凝聚力,(3)调节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外部功能有:(1)利用组织意识指导学校与环境互动,(2)利用高校文化特征树立学校形象,(3)利用特定的高校文化适应环境。高校文化的内容包括:意识体系,制度性规范,行为基本模式,象征性符号和模范人物故事和传说等。高校文化的主要特征应与各校特有专业相联系。高校文化内部传播的目的是维持学校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作;外部传播的目的是突出本校的文化个性,给公众留下深刻的识别印象,扩大本校对,公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一种具有结构性、完整性和自由性的文化符号系统。"民俗"中"民"的主体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他们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俗"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文化模式,它们具有多样性和自由性。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了民俗符号系统,它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容,文化内容使符号形式具有了意义,符号形式又引导和规范了人的生命存在样式。在民俗符号系统中,内蕴了人类生命的自由创造和形式表达,它们具有文化象征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风文化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数字化相结合的文化景观。国风文化其本质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以国风文化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观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解构与重构过程。国风文化在内容、形式、传播模式上将传统文化解构成为文化符号,并结合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将这些文化符号进行重构。在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创意性的文化符号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国风文化的传播主体。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一词,包罗万象,众多学者也对文化这一概念给予了不同的阐释。其中最受推崇的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和习惯。”从符号学角度来看,社会文化是由各种各样的符号体系所承载的,整个人类文化就是人类共同的经验通过符号的创造和使用而传授、习得、积累并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常认为性别研究指涉的仅仅只是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其实不然,性别问题实际上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相纠结,因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者说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其意义就包含在一系列的符号结构及其互相关联中。性别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它实际上内在地、本源性地决定了社会文化系统的运作与意义。性别研究实际上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