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论婴幼儿体育、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婴幼儿体育、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关系进行分析,阐明婴幼儿体育、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特点和实现途径及组织保障,为终身体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数字体育、智能体育和智慧体育对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数字体育、智能体育和智慧体育的发展特征进行梳理,对三者的发展关系进行辨析,认为数字体育、智能体育和智慧体育均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可促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结合,并加快推动体育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数字体育、智能体育和智慧体育创新发展的主要举措:一是要夯实数字体育、智能体育、智慧体育的发展基础;二是要构建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三是要破解数据信息流转障碍;四是要提升体育数据信息安全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体育、体育可持续发展、体育生态、体育环境、体育生态文明和学校体育等方面,对体育现象的生态性进行论述,为体育生态的深入研究提高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民俗体育是指在体育中能够体现某一民俗活动功能和文化意蕴的体育。民间体育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传统体育是指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是反映和承载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民众共同享用的民族整体的体育文化。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错综复杂,民间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包含民俗体育,而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以及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相互交叉、重叠。  相似文献   

5.
儿童和青少年良好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形成,都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综合教育影响的结果,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内涵与意义出发,分析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结构变化;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促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功能的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6.
终身体育是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人类体育需求的体现。分析了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讨论了目前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提出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建议,以便更好的实现协同效应,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和落实。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现代体育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现代体育终身化、体育教育体系一体化、体育过程回归化、体育目标发展化、体育功能扩大化、体育联系社会化、体育环境最优化。对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一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晰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中不断深入,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体育课程评价和体育教学评价的关系、体育课程编制主体与体育教学主体的关系等进行区分,并对这几个关系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即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建立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通过体育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按照逻辑学的概念定义方法,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以改造人类自身生物属性为效用的身体活动,并对体育属概念下的同类事物进行了判定,并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进行定义和划分,确定他们之间的基本隶属关系,即体育按阶层划分可分为民间体育和官方体育。民间体育包括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消失的民族民俗体育和民族内的近代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包括现存的民族民俗体育及其以外的传统体育;已消亡的民俗体育不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体育及其相关概念,明确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为我国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在新时期社会大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也将发生诸多变化;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在新时期不断融入社会多元文化,与多种思想交流和融合,增加了新的元素,使得大学生体育行为以体育锻炼行为为主,不断衍生出体育健身行为、体育消费行为、体育经营行为、体育志愿行为、体育实践行为、体育学习行为、体育教育行为、体育休闲行为、体育娱乐行为、体育保健行为、体育饮食行为、体育传播行为、体育社会交往行为、体育攻击行为、体育道德行为、体育择业行为等,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体育市场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7类。在分析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为依据,提出开发我国体育市场的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体育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刘磊矗  李永 《体育学刊》2003,10(5):8-10
应用经济发展学理论分析了中国体育经济增长中的5个主要矛盾,即体育经济增长与体育市场约束的矛盾、扩大体育内需与有效体育需求不足的矛盾、扩大体育投资与体育投资无热点的矛盾、启动体育消费与体育需求不足的矛盾、发展第三产业与第三产业成本约束的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体育市场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 ,对广东省 2 3个市县群众体育消费和市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广东省群众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不高 ;私人体育消费占主流 ;中青年是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 ;农民体育消费专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 ;广东省群众体育消费的投入占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很小 ,群众体育消费的持续增加 ,广东省体育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赖于城镇居民特别是农民这一群体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我国各地高校相对集中的特点形成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可开发性,扩大体育人口,刺激体育消费;细分消费市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利用网络信息的宣传,提高消费意识是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体育消费与体育市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繁荣和成熟的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日益兴盛的体育产业化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支撑点,已成为现实经济讨论的热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统计分析法,对发展体育消费市场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体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要求借助消费者多次定向消费行为的产生促进体育小镇市场化运营,从而促成影响力经济的形成。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小镇市场化运营与影响力经济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阐述。体育小镇影响力经济形成分为注意力经济形成—影响力持续提升—影响力经济形成三个阶段。其实现需要明确体育小镇发展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强化体育小镇的产业基础,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打造辐射周边的品牌活动,促进注意力集聚和影响力扩散;增强体育小镇的文化支撑,培育优质的影响力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拥有最大的儿童市场,儿童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潜在收益。尽管儿童市场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很多以前专注于成人市场的企业还是未对儿童市场有足够的重视,这无疑会造成体育企业和组织相当的损失。本文论述了儿童体育市场的重要性,其影响因素,并对体育企业和组织在开发儿童市场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青海省体育彩票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省体育彩票的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进行的调查与分析表明,体育彩票的消费者以个体户和打工者为主。大多数消费者经济收入较低,购买体育彩票的能力也非常有限。但是,青海省的体育彩票市场具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消费群体,只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善经营策略,青海省的体育彩票市场必定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众体育主体归位的运行基础及其社会性建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众体育归位的内涵、运行基础及其社会性建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现阶段应优先确立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拓展新型消费与消费服务的供给领域,积极培育大众体育市场,健全城镇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当前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要克服传统体育的运行模式,关键的问题是建立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社会体育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变革体育管理体制,优化社会体育资源配置;形成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多样化体育服务网络;调整体育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体育产业向服务业转移以及服务结构、服务项目及服务方式创新等构建内容,以进一步适应社会转型和体育体制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江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市场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江西城镇体育消费人群的总占有率较低 ,尤其是体育消费频度低 ;体育物质产品消费大于体育信息产品消费 ,体育劳务产品消费最低 ;在不同地理环境、人口状况、消费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居民 ,在体育消费人群集合上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认为 ,发展江西城镇体育消费市场应从体育物质产品入手 ,向体育信息产品和劳务产品发展 ;以铁路沿线城镇居民带动公路沿线居民 ,逐步形成大、中、小城镇及边远地区集市的消费网络 ;以适中的价格满足不同人群体育消费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