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小说的叙述方位灵活多变。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作家巧妙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兼主角,第一人称叙述兼参与,第一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一人称叙述兼全知等四种叙述方位。其中,第一人称叙述全知的叙述方位是新时期作家大胆而有益的新尝试。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作家透过选用第三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三人称叙述与人物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方位,使叙事更富客观色彩。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叙述角度,在一件作品里,并不见得始终如一。热奈特指出,叙述角度可以有固定式、不定式和多重式。他说,“把前后一致视为荣誉攸关的规范显然是武断的”;还说,各个叙述角度的区别,不总是那么纯粹、清晰。比如,当叙述者被当作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就是内聚焦)时,本来,作品中的一切都应该通过这个人物的眼睛,排除外部描写,可是,这一要求经常被作家突破。中国学者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把这类突破称为“视角越界”,她并且以对美国著名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的《鸡蛋》的详细分析,证明从内视角越界到全知视角的必要和合理。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9,(2):10-14
"家族小说"是叶广芩富有特色的代表作,特殊的家庭背景与经历使得她的小说氤氲着悲剧的氛围。作者通过构建京剧等悲剧符号来表达对历史变迁的凄凉感受,并以人物、传统文化的悲剧命运为载体,以"转换叙述视角"等叙述技巧为手段,使得小说在平和委婉中具有感人至深的悲剧力量。透过叶广芩的家族小说,可以看到她对历史及人性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的是戏曲的叙述视角问题,它以人物出场白、人物心理、鬼神人物的叙述、人物的上下场诗和剧目的总题诗四种形态进行代言性全知叙述。而在中国古典小说向戏曲嬗变的过程中,存在由小说的多元性叙述视角向戏曲的代言性全知视角转变现象。戏曲具有一个人物、多个人物叙述里、高于整个人物世界和故事世界的全知叙述视角,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实质是由小说叙述视角的多元性,转化为戏曲代言全知叙述视角的多层次性,本质由小说主要是供阅读的语言艺术与戏曲是舞台表演综合艺术决定。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在《模影零篇》中以她独特的方式叙事,再现了民国初年的民间生活。儿童视角的叙述方式是林徽因小说叙述结构的独到之处,也是京派小说的相似点。在儿童的叙述视角下,林徽因以人性化笔调写出了由人物命运、时代背景共同促就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全知性的作者叙述为主,又结合了人物叙述;而人物叙述中又分成次要人物视角和主人公内视角。三种视角相结合,既充分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多视角叙述方式;她还运用人物自由联想、象征主义等艺术形式,给读者提供了清新的视野。这些艺术形式在她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乔治·艾略特作为一名跻身英国“伟大的传统”的女性作者,作品影视化后广受好评并造成轰动。她在女性的叙述权威的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这或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看来,她对于英国小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天使与恶魔”范式进行了解构。在叙述声音上,她利用了男性的言辞来传递作者的女性叙述声音。在叙事视角上她将女性从“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观察”的主体。她从这些方面对于女性叙事权威进行建构,但是却受制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环境,她又不得不对其进行了削弱,似是相当矛盾的。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小说《我们的卑微的灵魂》的叙事策略。确定一个恰当的叙述方位,选取一位如意的叙述人和一个最佳的叙述视角进行故事的讲述,是《我们卑微的灵魂》在文本叙事上的重要策略。创造一个富于艺术张力的多层反复文本,这是《我们卑微的灵魂》在叙事上的又一策略。这种多层反复文本,是由人物视点、“叙述代言人”、故事的否定性反复连环以及戏谑与反讽式叙事等因素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小说创作成就卓越,她的文艺理论也因新颖独特的论点而独树一帜。她的“主观真实论”不仅在现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其著作《海浪》中也得到完美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演绎。作者通过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表达对生命、死亡、时间和永恒的思考与追寻。多变的叙述视角更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首先阐释人物类型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运用,分析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及其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结合人称机制来探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是如何在小说中营造出复调双声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拉近作者、读者以及人物三者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阐明了叙述者、接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蕴含着作者的评判,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4.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叙述视角的成熟,是现代小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鲁迅小说《呐喊》、《傍徨》中有五种叙述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和第三人称旁观者叙述及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因而《呐喊》、《傍徨》比之古典小说更利于传递作者的情感信息和认知信息,具有与古典小说完全不同的现代性质。从叙述视角角度来看,《呐喊》、《傍徨》的风格特征除了长期以来公认的“深沉幽默”外,还应加上“进发”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 ,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 ,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她的小说中 ,提出了人的本体论、人的认识和人类生存价值等问题 ,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 ,她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 ,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她还运用诗化小说和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 ,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限知视角”主要指读者只能通过小说叙述者或人物的个人视角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翻译是一种再创作,难免会对小说的叙事进行操控性的重写.由于不同的视角会传达出不同的美学信息或主题意图,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译者需要充分重视原小说中易于混淆的“限知视角”,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视角偏差.此文以《草原日出》和《喜福会》的译文为例,探究译者应如何把握第三人称叙述中两种不同的“限知视角”.  相似文献   

18.
在叙事学框架内,独立的意识主体是意识流小说和复调叙述共同关注和表现的对象;多重声音组成的“多声部”叙述声音中除了人物的声音外,往往还有叙述者声音和作者声音;同时,“对话性”不仅仅涉及人物间的对话,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还涉及叙述者与人物,甚至作者与人物的对话.从“复调小说”到“复调叙述”,叙事学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9.
殷缘  张弛 《英语广场》2020,(13):3-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最新获奖小说《证据》中一改常规叙述手法,让三个不同身份的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同时进行,共同编织成完整的故事。这体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各自独立且平等的不同声音共同讲述着一个主题。本文指出《证据》文本中富有"对话性",不仅是不同人物之间跨越身份的对话,更有人物与作者、甚至是人物与读者的对话关系,这使得对基列国瓦解这一事件的阐述具有了多维视角,同时增添了小说的艺术厚度,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王安忆小说的通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作家普遍都会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显现出通俗性。于王安忆来说,通俗性是她的小说创作中有特色、有争议的一个方面,成为了她“平民化书写”、“全知视角叙述”的写作特色的重要内因。探讨王安一亿小说通俗性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实质及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她的创作无疑有着特殊意义,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