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洋 《百科知识》2012,(21):49-50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一般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立冬意味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立冬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  相似文献   

2.
王金水 《今日科苑》2011,(19):140-145
<正> 今年的11月8日是"立冬",这个节气标志着秋天过去,冬天真正来临了。冬季天气寒冷,也是疾病的多发季节,特别是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朋友,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威胁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韦健 《今日科苑》2012,(14):98-99
立秋是什么时候?立秋养生吃什么?8月7日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节气。立秋也是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天气也渐渐变得凉爽起来。但是依旧会有"秋老虎"来犯。那么,立秋节气究竟该如何养生呢?中医专家建议,立秋养生一定要注意祛暑养肺护肝,这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科学生活》2008,(12):50-53
公历的12月有两个节气:一是12月7日前后的"大雪"(2008年12月7日),二是12月21日前后的"冬至"(2008年12月21日)。这两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月在养生保健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呢?本文略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
嵇艺 《科学生活》2024,(1):56-57
<正>立冬代表着冬季正式来临,同时各类疾病也进入高发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论断,点明了冬季治病养生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中医养生疗法在冬季防治疾病呢?冬至为阳气升发之时,是“夏病冬治、冬病冬防”的重要防治时机。而穴位贴敷作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可使药物随经络循经到达周身血脉,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由此配以辛温通络之药制成三九贴可温经通脉、祛寒化瘀。  相似文献   

6.
云初晴 《科学生活》2014,(11):66-69
《科学生活》:今年上海10月便有了寒意,立冬时节,愈发湿冷,大家忍不住把厚实的衣服穿了起来。上海这样湿冷的天气,老百姓该如何养生,又有怎样的养生要点呢? 蔡骏主任:立冬过后,江浙沪等江南地区,天气逐渐变得湿冷,因此,衣食住行方面的养生措施均要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浦安 《科学生活》2008,(6):66-69
芒种与养生今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5日。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时节。由于这个节气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故此得名。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错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播种的成活率便越来越低,所以农谚有"芒种忙忙种,一过白白种"的说法。农谚"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是说芒种与端午日下雨对粮食的丰收是十分有利的。这个节令虽说天气开始炎热,但气温还会有变冷的时候。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今年是6月8日),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就是说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创新》2022,(5):4-9
2022年 2月 4日,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盛大开幕.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气"立春"之日.张艺谋领衔的导演团队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不仅巧妙地呼应了今年是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浪漫"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小山 《今日科苑》2004,(1):30-30
时下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自然界是阳衰阴盛,草木凋零,冰天雪地,寒气袭人,极易损人体之阳气。所以,老年朋友的冬季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冬季养生须要注意哪些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12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节气,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我国不少地区会有较明显的降温、大风天气过程,这次冷空气的到来,有可能会将南京市区的最低气温降到0℃。专家提醒,大雪节气养生要从饮食开始,  相似文献   

11.
浦安 《科学生活》2008,(7):63-67
小暑与养生小暑是指太阳到达黄经105°的那一天,时值公历7月7日或8日(今年是7日)。"暑"是火热的意思,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但尚未达到极点,所以称作"小暑"。小暑也是伞年降水量最多的节气,并常出现大雨、雷击、风雹和龙卷风,"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农谚,便说明了这段时间雨量之大。  相似文献   

12.
蔡骏 《科学生活》2023,(11):46-47
<正>寒初荣橘柚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寒冷的冬季是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寒初荣橘柚”,大雪节气正值柚子大量上市,吃些柚子,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味:性寒,味甘、酸。归经:归肺、胃经。功效:止咳平喘、润肺化痰、健脾消食。适宜:糖尿病、气郁胸闷、腹冷痛、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者。禁忌:脾胃虚寒、腹泻、肾结石患者宜少食。不能与药同食。  相似文献   

13.
浦安 《科学生活》2008,(5):57-60
立夏与养生今年的5月5日是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是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传统中医学认为,这个季节有利于人心脏的生理活动。心为阳脏,主阳气,心又为阳中之太阳。心主血脉,主神志,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08,(9):50-53
白露与养生每年公历的9月7日或8日为农历的白露节气,它是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开始的。顾名思义,白露是指地面气温渐凉,到夜晚树草花木等物体上可见到水汽凝结为白色的露珠。从这个节气起,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开始转凉。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从此,秋季偏北风逐渐代替夏季季风,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日照时间变短,强度减弱,温度加速下降。此时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所以白露是我国华北地区秋季到来的主要标志。然而在南方,尤其是广东和珠三角一带,此时仍是争秋夺暑之际。有的年份炎热的日子会很长,俗称"秋老  相似文献   

15.
正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之"至"有极至之义,"冬至"意为严冬到了。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冬至是节气也是节日,有"亚岁""冬节""长至节"等别称,民间又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年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以冬至比肩年节,足见其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节候表征节气的创设源于古人对日影的观测。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每个物体都有影子,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随着太阳的移  相似文献   

16.
近60年西安市24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西安市1951年-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法和R/S法分析了西安市24节气和物候性节气(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发现:立冬(-0.303℃/d)、惊蛰(+0.233℃/d)、小雪(-0.220℃/d)和春分(+0.219℃/d)气温变幅较剧烈.24节气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多在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10年代出现显著增温(秋季型和冬季型节气初日气温随年代变化不显著),立春、大暑、立秋、处暑和冬至等平均气温在21世纪10年代未增反降.惊蛰初日气温和平均气温在1998年和2008年达到显著增温,于2001年和2010年达到极显著增温.清明和小满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1999年和1993年)突然转暖,于21世纪10年代初(2004年和2003年)和10年代中期(2006年和2006年)达到显著和极显著增温.芒种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表现出阶段性上升和下降趋势,均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转冷的突变,21世纪10年代中后期开始升温.R/S分析结果表明,除惊蛰初日气温会维持目前的增温态势或略有减弱外,未来惊蛰平均气温和其余物候性节气(清明、小满和芒种)的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升温幅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与各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不可盲目提前.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整体观谈糖尿病患者的四季调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耀星 《中国科技信息》2007,(16):165-165,167
我国古典医著《黄帝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指出四时养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而患者更需强调四时养生,方可带病长寿。糖尿病病情的变化与季节密切相关,血糖在冬季会升高,在夏季又相对下降,因此,糖尿病患者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和规律,确定养生的内容和方法,这对维持血糖相对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又到立夏时分,这个月上海渐渐有些热了,人在白天也有些昏昏欲睡了。这个节气该如何保养我们的身体,又有怎样的养生要点呢?  相似文献   

19.
正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入夏后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值北方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之际,也是其他暖季作物播种之时,因此得名"芒种"。芒种适逢我国南北农业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时节,民众因此也称其为"忙种"。除了农事活动,芒种节气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医学思想,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健康养生越来越被重视,"治未病"理念是健康养生文化的灵魂,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探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思想,从完善政策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群众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多方位认识、培养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人才队伍、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论述如何进行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