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原名《A History of Reading》,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对私人阅读有一段描述:"我也习惯在床上阅读。在我度过童年夜晚的许多床中、在过路车辆的灯光阴森恐怖地扫越过天花板的奇怪旅馆房间里、在那些味道与声音对我而言很陌生的屋宅中、在夏季平房小住宅中——海风带来咸湿黏味,或者山中空气如此干燥,我甚至要在身旁放一个装有油加利树水的蒸气盆,以帮助呼吸——床和书的结合让我有一种夜夜都可以回去的家的感觉,在任何天空之下。没有人会大声吆喝,要我做这做那;我的身体一无所需,在这些纸页之下一动也不动。所发生的事是发生在书本上,而我是故事的叙事者。生活之所以发生,乃因我翻动这些书页。看到最后几页,放下书,好让故事的结局到明天才发生,然后,带着实际上已让时间停止的感觉沉入我的枕头中。我不记得有比这更大、更广的喜悦。"一个人的阅读史,竟如此纯粹而温暖。在因阅读而接受的进程中,其时的阅读语境以及目下的重新认知都鲜活地呈现。对文革文学文本的阅读与接受无疑正是此类。基于此,本刊愿意在20世纪文学视野下开辟这样一个子栏目,为那些深沉的阅读和接受体验的学人提供话语空间。感性的和理性的阅读,都在我们的欢迎之列。我们依然相信:"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2.
伯牛 《涪陵师专学报》2008,(2):F0002-F0002
我们谨慎地使用“记忆”。它中性,不感情用事,是一种学理态度,历史精神,也是一种生活哲学。我们拒绝遗忘。2O世纪给我们留下丰富复杂的历史,无论文学史还是政治史文化史,我们应该时时地回望。回望是总结(虽然未必会有或只有一个结论),又是展望,不同利益集团不同个人对未来的期待(不管能否实现)。  相似文献   

3.
记忆与遗忘     
欧阳应霁 《新读写》2009,(7):101-101
许多许多年前,中风卧床前夕已经有善忘乱想症状的祖父,在居住的徙置区附近迷了路,继祖母和年幼的姑姑、叔叔回家时发觉祖父已经失去影踪,入夜后依然未回家。心急如焚的伯父和父亲马上报了警,又四处奔走,在一众亲戚朋友处留言打听,生怕老人家独自乱走会出意外。结果在事发三十多个小时后,已经疲惫不堪的母亲在祖父家附近的山坡马路上发现了游荡的他,  相似文献   

4.
张纯如以日本、中国和西方三个视角围绕南京大屠杀为什么被遗忘展开论述。从日本视角看,大屠杀被遗忘有国际社会的外交和国内的历史教育等因素。从中国视角看,有心理和社会道德因素。从西方来说,张通过恢复历史记忆的方式证明了人性的善良面。  相似文献   

5.
《爱心树》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成名作,出版于1974年,算起来,应该比我晚出生2年,却比我儿子早诞生20多年。有意思的是,今年劳动节,我们父子俩一同读完了这本书。儿子在读后感中说这棵爱心树了不起,夸奖树懂得什么是爱,爱就是爱到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末,《大家》杂志首先提出“新散文”的写作理念,其“注重散文文体的自觉探索,注重审美经验的独到发现的写作”,在世纪末的新时期文坛产生了极大的震荡。一大批写作者开始自觉地构建一种新的文学话语,同时,批评界对这一新的文学写作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文艺作品在发表后不久,大多有着修改后再版的经历。这些修改本现象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史信息,修改苯与初版本之间所存在的裂隙,成为沉淀特定历史时期文艺活动信息的场域与符码。以《青春之歌》的修改来看,其初版本与再版本在内容上有诸多不协调之处,再版本中的林道静已偏离了作家的写作初衰与原有的形象发展轨道,这一修改反映了作品写作年代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对作家个人话语的制约与修正。  相似文献   

8.
娄佳丽 《考试周刊》2014,(88):78-78
对英语学习者而言,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关于英语的一切知识,但在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过程中通常伴随遗忘。本文通过分析长时记忆和有意义学习中的系统遗忘的关系,揭示系统遗忘与长时记忆并不是敌人而是一个连续体的不同阶段以纠正长期以来对系统遗忘的错误观念,提升记忆时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北街开始荒芜,原先的商铺都搬到河对岸去了,雕花的窗棂拆下来了,孤苦无援的房子像乞讨的瞎子,冰凉的台阶是他们伸出的无助的手,他们在阳光下坐着,日复一日,静寂无声,只是,有时候会有一只鸟从空洞的眼睛中飞出来……  相似文献   

10.
记忆与忘却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与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同出外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眼看就要由三人变为二人时,机灵的吉伯拼命拉住他的衣襟,将他救起。为了永远记住这一大恩德,动情的马沙在附近的大石头上用很大力气镌刻下这样一行力透纸背的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于是三人继续往前走。不几日来到一处河边,可能因为长途旅行的疲劳使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被打得火星直冒。然而他没有还手,一口气跑到沙滩上,仍然用上很大力气在沙滩上写上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  相似文献   

11.
文本细读:切入言语的心灵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本细读,老师们常常理解为就是仔细地读课文,这当然没有错,但细读不只是仔细地读。文本细读是20世纪欧美新批评的基本方法,其基本特征是立足言语确立文本的主体性。这一方法对文学阅读产生过较大影响。虽然这方法被后来的阐释学、接受美学等读者主体理论所冲击,阅读的重心从文本转移到读者——这其实也在另一种意义上丰富发展着文本细读,如读者的期待视野,空白的想象与再创造等都为细读注入了新的意义——但不管怎样文本细读还是应该成为根本的阅读方式之一。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一座古老的房子.它的四周环绕着一条泥泞的壕沟.沟上有一座吊桥。这座吊桥吊着的时候比放下的时候多,因为平时来访的客人很少。  相似文献   

13.
在东西作品那种飞扬跋扈的创造性的想象力中,含蕴着他成长的时代记忆,尤其是童年时代的记忆,并以碎片的形式,通过深度的体验,呈现出一种拒绝遗忘的姿态,使作品充满一种别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记忆     
韩少华 《良师》2010,(12):4-5
你正望着我呢,年轻的朋友——虽然,你与我并没有促膝而对,可我觉得出,你正望着我的额头、鬓角,端详着岁月留在那上面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由黄曼君教授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 2 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立项选题 ,是在《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 1 895—— 1 990》一书的基础上 ,经过大幅度的调整、增删最后修订而成。与原书相比 ,新编本有着较大的变化 :一是篇幅缩短了 ,由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当如何解释“记忆”总是以“移动影像”的形式浮现脑海的这一现象呢?个人的记忆与群体的记忆之间又有何联系?追溯关于记忆的图像是否能向我们提供一种抓住历史真实的方法呢?  相似文献   

17.
18.
米雪 《新读写》2010,(11):53-53
你们,我亲密的儿时伙伴,为何现在却与我疏远?是分别九年的岁月拉长了我们的等待,还是相隔干里的距离冲淡了我们的友情?  相似文献   

19.
课堂的记忆     
老树的年轮上.记载着昨天的繁荣与创伤:课堂的记忆里,刻录着消逝的精彩和遗憾。  相似文献   

20.
认知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信息加工理论的诞生为学习理论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于认知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记忆与遗忘,认知学习理论为其提供了新的概念描述以及实现策略。特别是对于遗忘策略来讲,前人对其研究甚少,但作为同样具有较大存在价值的遗忘仍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从认知学习和信息加工理论对其展开分析探讨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