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是教育的点金石,她显示着巨大的魔力。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教师只有亲近学生,为学生付出爱,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只有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师生之间架起心灵互通的桥梁。而"情感教育"的关键则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怀上。就学校情感教育来说,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直接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理所当然地成了"情感教育"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而不宠"就要严之有情、严慈相继。"爱必严,严即爱"严并不等于看、管、压,它是管理经验的沉积,是管理艺术的结晶,更是爱的表现。要严而有度,学生才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学生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循循善诱,符合学生深信发展规律的严格,才能让学生接受,认可。如果过于严格,反而会给学生心理上,行为上、情感上造成一定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教育好学生,可见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决不能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与观念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要在与学生不断进行心灵与情感接触的过程中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4.
丁丽娟 《学子》2015,(1):58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学生,学生就不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才能教育学生。"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师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一、爱的教育的内涵爱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被爱者的成长。爱的内涵可以是恒定的,而爱的形式却可以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5.
爱,曲径涌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良好的情感沟通是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如果没有爱,就不成其为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爱因斯坦说过:"过了若干年后,那些教的知识都忘了,留下的东西才是教育。"因此,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我  相似文献   

6.
乔梅 《辅导员》2012,(33):24-25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的确,爱,是教育的灵魂。古今中外的名人对爱做出了精辟的诠释。教师只有真心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表达师爱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如何才能让教师的爱真正成为师生情感之间的融合剂,让师生情感得到有机的联结呢?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基点是爱,有爱才会有真正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其工作的本质要求,是教育工作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本身不断成长的基础.斑主任作为学生的直接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理所当然地成了"情感教育"的主导者.班主任的情感教育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上、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上、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上.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使师生之间架起心灵互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郑堂艳 《考试周刊》2014,(32):41-41
正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中教育阶段,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稚子,而是站在我们面前可能还高我们一头的学子。爱的教育,情感的投入,并不因学生年龄的增长而过时。"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爱之越深,教育效果越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更深切地体会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投入的重要性。情感投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将自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是渗透着爱的教育,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通过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相似文献   

10.
情感可以缩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情感可以让班主 任与学生相互用心灵去对话。我从教 17 年来,在班主任工作 中的情感核心是“爱”。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只 有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教育好学生。在工作中用爱浇灌,用心 栽培,以爱为纽带,以爱心点燃爱心,努力做到“以爱换心”。  相似文献   

11.
谢小军 《考试周刊》2014,(67):173-173
<正>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传统美德,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忠诚的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只有教师对学生投入全身心的爱,才能与学生情感交融,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要教育出一群自信、自强、礼貌、快乐、阳光的孩子。面对诸多现实,我开始思考:今后我们如何改正不足,如何教育出欣欣向荣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呢?唯一的答案就是让爱与责任同行。教师对于学生的爱与责任,  相似文献   

12.
李丽 《考试周刊》2015,(42):178-179
<正>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受到学生尊敬尊重。在现实中,有些教师"高端大气上档次";有些教师"低调奢华有内涵",可是,前者往往高高在上,后者才不外露,二者学生都难以接近。实际上,学生和老师应该处于平等地位,师生才能相互合作实现教育的传授过程。只有让学生喜欢上你、接受你,才能让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那么,如何做学生才能喜欢呢?我觉得要点有以下几点。一、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  相似文献   

13.
正一.关爱学生,重视爱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心。你爱学生,学生才能爱你,你的教育他才愿意接受。没有爱就没有真诚,没有爱学生就很难接近班主任。教师的爱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这是一种天性和修养的结晶,它是道德与人格的有机统一。首先,我们要给那"特困户"以细腻的爱。因为"特困户"往往是由于环境或教育不当造成的,他们心理上受到过或多或少的伤害,因此,他们情感上有些障碍。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有体会,只有用爱,唤醒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一、热爱学生%教学生爱教育实践表明,爱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5.
<正>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交流、互动的双边活动,教育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群体,决定教育的出发点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才能使得终点是真实情感的收获,唯其如此,才能架起师生关系和谐的桥梁,缔结教学情感的纽带。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一文中就  相似文献   

16.
正高尔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以情感为前提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也是每位教师应该恪守的准则。教育的内容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书",而更加注重于"育人",因此,对于如何带好班级,如何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这一直是众多班主任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下面就此谈谈本人的做法。一、用爱沐浴学生、温暖心灵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位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才能让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更直接的感染力。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的爱,换来了学生对自己的爱和尊敬。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好情感因素呢?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人格不可辱,自尊心不可伤害。一视同仁,掌握方法,因势利导,注意场合。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  相似文献   

18.
<正>"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铭。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善于和学生交流。走进学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怎样与学生交流,进行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有效性的前提1.平等。⑴学生之间的平等。夸美纽斯说:"教育就像阳光,每一棵树都有享受照耀的权利。"在学习里只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没有坏学生。教师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差来衡量学  相似文献   

19.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一种职业情感。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能真正关心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同样,只有爱教育的老师,才能用心研究教育教学,才会把教育当作终生挚爱的事业,假如没有对教育的热爱,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所以,教育需要爱。  相似文献   

20.
余光祥 《成才之路》2013,(21):72-72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还说,相互尊重、相互爱戴、相互珍惜,才能真正体会到爱的真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只有用真爱与真情,才能化不可能为可能,化腐朽为神奇,让每一位学生在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