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在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这种现象: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较多的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而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老师成了唱戏的主角,学生则成了“看客”和“听众”,整个课堂好像“一潭死水”。为了实现“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讲究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就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就是要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各…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标准下,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作为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每位学生都能超越极限,取得优秀的成绩。然而,在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学习极其被动。数学成绩优秀、稳定的、对数学学习能保持兴趣、有积极性的学生大多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4.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把它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注意从思维的兴趣、目标、方法、过程及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才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数学学习中存在“教”、“学”脱节的状况。要扭转这种状况,必须费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强调“教”的同时,突出“学”的地位,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1.“动机”与“激趣”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便会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间接兴趣。但仅此不够,还需要在教学中经常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也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仅仅依靠间接兴趣而对数…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激励的方法很多,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喜爱数学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王影  张彩凤 《成才之路》2009,(29):I0009-I0009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想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每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新课时,我们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和谐的气氛所感染,从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有谁愿意当老师?”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学业发展水平的学生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学力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数学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水平,提高他们的基本数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科成长,注重公民“数学意识”的养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的行为,慢慢浸润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未来社会将更多的强调人们要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而数学誉为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其深远的意义。作为这一改革实验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景,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操作中探索新知。下面结合“比一比”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天真烂漫、爱说好动对自己的控制力差,注意力很难集中。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列‘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合适的、符合教学需求的数学情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三个方面讨论了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对不同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加强应用数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总目标.然而,目前普通农村初中部分学生上小学时就没有能摘掉“学困生”的帽子,到了初中又有部分学生适应性差,数学学习成绩逐渐下滑,很多学生主观上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没有主动性、数学学习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式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注重发展探究式学习模式,因为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数学课不仅要强调学生探究,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讨论、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会学”数学,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关键是让学生爱上数学课。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担任多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感慨颇多,归纳起来重点表现了“三个重”。  相似文献   

17.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强调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把之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学生合作探究和主动学习的第一内驱力。每位教育者大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源泉。”数学教学经过多年改革,注入了很多改革新元素,但由于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读书意识不强,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学生普遍是数学知识薄弱,对数学解题技能技巧掌握较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本人在工作中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三个方面讨论了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对不同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加强应用数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