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黄碑刻     
阿土 《文化交流》2013,(4):69-72
日前,黄良起先生陪北京一位朋友到常山购买刻碑的石材,途经衢州,七八年匆匆一见,他风度气质依旧。  相似文献   

2.
蔚县印象     
为统筹捐书助教,来到了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辖区西北部及莽莽太行山西北麓的蔚县。 初晓张家口市有个蔚县,还将蔚(yu)字念成蔚(wei)。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将蔚(yu)解释为“河北省的一个地方”,可见读蔚(yu)之冷僻;同时也说明蔚县知名度在社会上并不够靓丽。  相似文献   

3.
陈昌友 《文化学刊》2011,(6):181-183
前些时,笔者读到一篇谈中国戏曲要"实现历史性的蜕变"的文章。文中提出要建立"现代型戏曲"。如果笔者理解不错的话:所谓"现代型戏曲",当然不仅仅指现在还在探索的现代戏,而是有别于传统戏曲的一种新的形式的戏曲。说实在的,笔者近几年来读得多些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北京戏曲博物馆设在北京湖广会馆的昌阁、乡贤祠里。在这里,可以参观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及名家传记、戏曲物、戏曲服饰、戏曲乐器等。展厅里陈列有诸多京剧名家的演出剧照。其中《瘦云轩受贺图》、《立言画刊》、内廷供奉腰牌、宫廷御用唱机、中国四大名琴等,可谓梨园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5.
戏曲序跋体批评是载于戏曲文献正文前后,由作者自己或他人所写的对戏曲文献正文具有说明、议论或叙事功能的批评体式。其勃兴的原因主要是戏曲文献的大量存在为其奠定了基础、为戏曲正名的需要、彰显戏曲教化功能的需要、戏曲繁荣发展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6.
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宗教剧,其中不乏取材于宗教典籍、刻划宗教人物、宣扬宗教教义,像西方中世纪宗教剧一样"比较纯粹的宗教剧",但多数剧目不太纯粹——娱人色彩鲜明;在宣扬宗教教义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强烈关注,以长生不老、升官发财、喜得贵子等世俗欲望的最大满足作为皈依宗教的报偿。这与中国宗教自身的特性、宗教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宗教剧作者的处境以及服务对象的期待等诸多因素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形式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越加频繁,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际舞台,但西方文化也传入到了中国,不同文化的碰撞下,导致西风东渐,对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以及艺术追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众群体不断缩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面临着不小的现实挑战.为此...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高校作为传递、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专门场所,应该把戏曲文化欣赏和戏曲文化研究作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雪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本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问世后 ,戏曲便从传统曲学的附庸地位脱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戏曲史的研究 ,从一开始就同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分不开。本文既对近百年来戏曲文献学的发展作了概括的论述 ,又展示出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戏曲目录体批评是中国戏曲批评中很重要的一种批评文体。它勃兴的原因在于:戏曲的兴盛为剧目的著录奠定了基础;彰显盛世芳华的需要;为戏曲作家树碑立传,抬高戏曲作家、作品社会地位的需要;戏曲自身繁荣发展的需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其从戏曲音乐、人物动作、人物情境、道具等多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加之其具有独特的程式化审美特征,使得戏曲艺术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戏曲自身的发展、变革要求,加之外来舞台剧的本土化改造要求,使得舞台剧能不断地吸收戏曲中成功的因素,尤其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我国舞台剧的发展,可从传统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12.
宋元元  刘小丽 《职业圈》2008,(4):192-193
文章提出高校作为传递、传承文化的主要栽体和专门场所,应该把戏曲文化欣赏和戏曲文化研究作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芗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09,(10):37-40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台盟中央原常委陈正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歌仔戏、布袋戏这些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峡两岸共有的文化。它们无不体现着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关系,是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4.
早期先民的祭祀活动仪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原型,尽管还有古代贵族的娱乐活动等补充性泉源。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而呈现出自身特点。直到秦汉,中国古代戏曲一直处在羸弱病态中,直到盛唐才见起色。南宋时,中国戏曲终于拥有完备形态。到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终于到达巅峰。元杂剧呈现出成熟文本样式、交错时空呈现和诗化语言表达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5.
马佳瑛 《文化学刊》2016,(4):104-107
针对陕西地方戏曲对外传播面临的术语障碍,分析术语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提出应确立术语英译的标准和英译的方法,建立戏曲术语库,明确原则以获取发展空间,科学创新以提高竞争力,储备人才,使陕西地方戏曲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晚明时期,戏曲小说创作趋向于世俗化,甚至出现了大量的艳情小说。由于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执政者没有精力治理文化市场。满清入关之后,戏曲小说的文化管理问题成为执政者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本文梳理文献史料,考察清代戏曲小说的文化管理体制的完善进程,审视专制文化管理体制下戏曲小说的文化生态,从文本、戏曲表演两个方面研讨戏曲小说禁毁管理机制,论述戏曲小说禁毁的法律化管理形态,进而分析清代文化政策与戏曲小说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为由南宋以来所形成的评点 ,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态 ,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故此而以明代的戏曲评点作为观察对象 ,对评点所具有的各种形式要素、各要素间的组合 ,及其表现出的批评功能作了多方面的分析 ,企图借此而展示评点在形式与批评两方面的特征 ,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汤玲 《文化学刊》2008,(4):129-132
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路。在"审美视觉化"和媒介充斥的多元文化消费时代,戏曲艺术进校园,应精选剧目以契合青年接受心理;分析青年审美风尚以在改编中注入现代元素;重视宣传以架起戏——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地方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新媒体时代以来,受到新型娱乐方式和传播模式的冲击,地方戏曲面临市场萎缩、承传无人等问题,发展陷入低迷境地。然而,一些地方戏曲积极利用新型传播方式,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再现生机。该文基于对地方戏曲发展困境的分析,针对新媒体的特点,以宝鸡西府曲子发展现状为例,探讨传统地方戏曲的现代化传承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陈昌友 《文化学刊》2011,(4):180-185
这里所说的戏曲是指中国戏曲,而京剧又是中国戏曲特色的集大成者,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等特点,而它的程式化艺术方式比大多数地方戏曲更严格、规范,说它是中国戏剧的总代表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