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引导学生认识益虫和害虫时,我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等观念出发,不再一刀切地把昆虫分为益虫和害虫,而是与学生进行漫谈。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昆虫资料带到课堂上。在复习完昆虫的共同特征后,我问学生还知道哪些昆虫,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以下是课堂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2.
从有人类文明开始,人类就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灵感,进而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而且还应该透过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感悟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他们在获得情感共鸣和情操陶冶的同时,更加热爱自然。在此,我想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张涛 《教书育人》2006,(6):42-43
所谓班主任与学生和谐相处,我认为就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友善相处,能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而学生则爱戴老师,尊重老师,信赖老师,视老师为朋友,乐与之为师,与教师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应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最高境界。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和谐关系.这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鸟类是大自然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因此,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把爱鸟、护鸟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大力维护生态平衡,让鸟类与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块土地上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5.
“生态”本指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态平衡”则强调人与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这一理念移植并借用到我们的中学化学课堂中,我认为“生态课堂”应该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兰瑛 《中学文科》2009,(5):111-112
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生态问题,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创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教育更需要有和谐的生态环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学会用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教育,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考量教育.构建课堂生态平衡,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信任,是师生和谐相处、高效教学的前提。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就更为重要。现就怎样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 学生在养蚕活动中了解了蚕的一生,本课以蚕作为样本,激发学生了解其他昆虫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全课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整理养蚕日记”,是对前一阶段时间饲养、观察活动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昆虫身体变化的兴趣。第二个活动“比较它们的身体”,通过观察、比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即对话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为此,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想,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探究的效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想方面做得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几个真实的研究课教学片段,审视在引导学生推想方面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陈永棠 《广西教育》2008,(29):56-56
陈振友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动鲜活的实例,其教学设计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实现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设计凸显了以下几个亮点:  相似文献   

12.
刘文红 《小学生》2011,(2):47-47
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与学生交往的和谐与否,与学生和谐相处,毋庸置疑是老师关键的教学活动之一。教学的完成需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为了更好促进教师的“教”,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学”,做好师生和谐关系是必要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教与学双向传递过程中,这三者能否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同时,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1.所谓社会能力,即人们在社会生存环境中如何坚持与社会发展相符的为人做事的原则以及与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它既是一个人情商的综合反映,又是后天职业培养水平的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15.
张爱华 《成才之路》2009,(30):18-19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物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的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包含了一定的生物因素。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而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真正使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环保为己任,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想与学生和谐相处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和学生交朋友;二是学会赏识学生;三是要包容接纳学生;四是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五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是学好语文,因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便不言而喻。要使学生学好语文,除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外,全力抓好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写好不同体裁的作文也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正>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教师的心理需要,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层心理需要。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者说学生会努力用完善的人格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被人尊重的学生也会去尊重别人,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感就会提高。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又不损害未来世代人们满足其需求之发展。它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类为拯救自己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理念和策略。就教育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提高学生个体的人素养和科技水平,以确保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相处和自身的顺利发展。它由发展指向、发展能力和承载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养三个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