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子从"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四个方面提出了"大丈夫"理想人格应有的内心修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分析发现,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和现代教师人格培养要求有着很大的契合度,都要求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拥有仁爱精神、勤于自我反思、甘于躬身践履。在"大丈夫"理想人格培养的思想的启示下提出"志存高远,终身学习;砥砺创新,以身作则;大爱润物,师德高尚;反思—实践,自觉提升"的教师人格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一生爱国,政治上积极参与维新变革,走在斗争的最前线;思想上启智于民,力图培养"新民"强盛中国;学术上,广泛涉猎,造诣颇深,成果最丰。他志向远大,意志坚决,求新善变,不怕困难,大局为重,不怕牺牲,尊师爱生,关爱家人,教育子女,表现出极丰富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教师道德滑坡现象对学校教育和社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本从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在借鉴传统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的途径方法的基础上,从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现代延伸的角度论述了教师道德人格修养,以期对当今教师道德人格修养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校长的人格修养是指校长依据自身的职责要求和角色规范,通过各种管理活动所展示的自身价值、尊严、品格、个性和稳定的行为倾向的总和,是校长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和集体体现,是其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一个校长能否实现有效的管理,关键在于他的影响力如何,而人格影响力在管理中具有突出作用。那么如何加强校长的人格修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树立理想,执著追求理想人格是人们自己心目中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是人格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树立理想才能有所对比,有所参照,有所激励,不…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的文化传播赋予了言论界骄子梁启超学术经历“多变”的性格。这种传播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程,从启蒙教育到戊戌维新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肇始阶段;以1902年为界标,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开始形成;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成熟期当在其欧洲游历后。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教师的人格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教师人格修养的现实意义1、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德育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德育的目标是什么?按照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所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崇尚科学、锐意进取的科学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这是一种人格教育,在这种人格教育过程中,教师人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古人所云“己不正焉能正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哲学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对创新性教师的人格修养进行了探讨,提出创新性教师应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辩证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不断完善来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秘书的美学修养,其核心范畴是秘书的审美活动。在审美过程中,秘书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生态美及自然美。对于审美时尚,秘书应有自己的选择,不要使其成为潜在的负价值。在秘书与美学的碰撞中,秘书作为审美尺度,应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素质,全面优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9.
谈教师人格的修养@余文森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历史观上徘徊于自由意志与物质生活的客观规律之间。他时而强调英雄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时而强调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性,认为历史当中存在复杂的因果规律,历史是进化的,是由全体国民创造的。在其表面的英雄史观后面潜藏着一股强烈的唯物史观倾向。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对中国传统史学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方法,提出史学研究要运用整体的方法、实证的方法和联系实际的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也给后世治史者提供了必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墨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使用中国整理古典文献的传统方法,更使用世界不同逻辑传统比较研究的创新方法,正确校释墨辩,揭示墨家逻辑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梁启超的墨辩研究,使墨辩由死变活,是新旧墨辩的分水岭与里程碑。这是梁氏墨辩研究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关键性意义。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创造性诠释墨辩,把墨辩改造转型为人们的思维工具之一,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不仅留给世人典雅而有意味的多产书品,还提出了若干简约而深遂的书论。这些书法理论经过近百年的洗礼,却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人们继续去探索和研究。目前学界已对梁启超的书学思想有了一定的探究,这主要集中在梁启超书学思想的产生原因、主体内涵以及贡献等方面。至于研究中的不足或值得改进之处,一是应将梁启超的书学思想纳入其政治学术思想的研究当中,联系地看问题,从横截面上予以分析比较;二是就纵向比较而言,应将其书学内容放置于中国书学史的历史长河中,予以宏观把握、审视;三是在于研究方法的丰富。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女子教育,他对女子教育的意义、作用及社会功能都有精辟的论述,其中有些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即使在今天新农村建设中对提高农村女性的素质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粱启超作为我国学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学术大家,其学术文章创作体现出了强烈的创新特色和周于世用的救时用世目的;而他求真去弊的学术追求,与当前学术研究蹈空务虚的风气,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国家观念建构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两个层面上,梁启超的政治化认同出现了分离,即双重认同,这使其民族国家思想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使自己陷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突出贡献,既体现在他们相似的教育活动上,也体现于他们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梁启超对“新民”教育观的打造,彰显出理性的光芒;张謇对近代南通教育体系的创立,凸现出实践的魅力。梁启超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为国民性改造打开了一条通途;张謇实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实业人才的培育树立了典范;梁启超转战全国,四处办学,显示出他兴学活动的广博特征;张謇立足南通,辐射东南.体现了他有序发展的办学思路。梁启超于理论上的引导和宣传,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启蒙家;张謇在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同样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绩最显著的教育实践家。  相似文献   

18.
张謇、梁启超近三十年的交往大体分三个阶段:维新变法时期,二人由相识而开始了初步的交往,"是群非党"真实写照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民国初期,政见的一致和共同的理想,他们在政治上步入了紧密合作的时期,相诚以待使他们渐成莫逆之交;五四运动及之后,为国家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他们以在野身份展开了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的全面合作,进入了交往合作的密切期。张、梁的交往,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自觉高度上的大义之交,折射出过渡期近代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宪政理想、民生意识和文化夙愿。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从1900年10月到1901年4月对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半年访问。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流亡在国外,继续募集资金,宣传保救大清皇帝,以此达到救国目的。梁启超在澳大利亚积极宣讲救国主张,帮助发展保皇会,并募集资金以图救国,但由于种种原因,梁启超此行主要目的即募集资金没有实现。但访问对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坚信,国有与立,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已,自有其壮阔善美的国魂即民族精神在。他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概括为道中庸重和谐、重统一重团结、重德性、重爱国、重人文五个方面。他还认识到,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他的中华民族精神论与其民族主义思想互为表里,构成其“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他指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应强调民族自省与自信的统一、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统一、寄希望于青年与加强青年教育的统一。系统整理这些思想,对于加深理解他一生观点多变却不离其宗的内在根源,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