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南洋公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继承洋务教育的基础上.首开我国公立师范教育。它的“四院”教学模式,为清政府两次颁布新学时提供了可靠的蓝本.是我国新式教育的成功范例。在自身发展中.一直探寻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新路。最早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正式内容,设置图书馆.自编教科书。其“译书院”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南洋公学作为新旧两种教育体制更迭时期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创新精神,为后来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湘乡市东山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1890年4月,由湘军将领、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择址、倡修并于1895年12月正式开班课士,取名“东山精舍”。开办伊始,《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就称赞“开湖南新学之先河”,是“大学的萌芽”。《中国现代社会史》则把它与北京的同文馆等并称为中国现代教育最早的新式学校。1900年,学校更名为“东山书院”,由清朝状元、书法家黄自元题写“东山书院”门额。1905年,学校更名为东山高等小学堂。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开创了官办书院之风,对中国书院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苏州府学经历了苏州府学阶段、紫阳书院阶段和新学阶段等三个阶段。胡瑗、张伯行、汪懋祖等优秀教育家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其目标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实践观等教育思想代代相传,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这是中国新式师范教育的开端;1902年,张春在江苏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堂,开中国新式中等师范教育先河。自有师范学校,便有语文课程;自有语文课程,便有语文教材。如今,师范学校已走过一个世纪,在这百年岁月里,中师语文教材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试对此作一番梳理。一、清末时期(1902~1911)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加剧。清王朝为维护其统治,不得不进行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设置西学(新学)课程,弓l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然而;日学牢牢地控制着教育方向。19O4年1月13日,张百熙、荣庆…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书院词典》记载:浏阳市第三中学的前身为狮山书院。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浏阳知县赵瑜于古港狮山建文昌阁,旁立义校;道光十九年(1839年)拓建书院,即狮山书院,系清末浏阳四大书院之一;辛亥革命后兴办新学,改名文革学校;1942年创办中学,名狮山私立初级中学;1952年由浏阳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浏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相似文献   

6.
教会学校作为帝国主义对华教育扩张和控制中国教育的工具,其文化侵略的色彩甚浓。早期的教会学校为迎合中国人的心理,部分也称书院,但实际也传授新学。据不完全统计,像这样的教会书院,山东省共有6所,主要集中于青州、潍坊和青岛。山东教会书院对山东近代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14日)宣布书院改制为学堂,制度层面的传统书院至此消失,在千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秀的书院传统亦随之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民国学者发现在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仿效西方建立起来的新式教育亦存在诸多不足.于是,他们开始反思书院改制的影响,试图为改革、发展新式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博 《教育》2014,(28):71
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处于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大汇合、大变革的交错点。新式学堂产生以前,教学主要是在各类官学、私塾和书院里进行。在广大民间私塾,课程内容主要是初等程度的读书和识字,教材主要是“三百千”;而在官学和书院里,所教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讲究的是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不断涌现的教育期刊新式学堂产生以后,特别是清末推行新政后,普通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班级授课制建立起来,近代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起来,教学方法彻底革新。作为中国第一本专业教育期刊《教  相似文献   

9.
1904年(光绪三十年),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松江府,得“兴新学”风气之先,以“旨在维新”、“意在图强”为宗旨,在云间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一所在松江教育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新式学校——松江府中学堂。  相似文献   

10.
晚清的"新政"改革中,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教育实施所带来的弊端,引发人们对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应时而生。同时,书院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资源,在"整理国故"运动中,备受学者重视,由此推动了书院研究的兴盛。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前期,书院研究达到顶峰。近代书院研究呈现出针对性强,现实意义突出;实证研究与计量研究并重;教育学家与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而且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崔来廷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42-143,145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肇始于唐朝,止于清末,拥有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在科举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鼎盛时期,地处岭南一隅的广东省拥有书院达500余所,其书院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冠。以清代广东书院为范本,对清代书院的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与经营机制、经费支出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考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现在学生"被教育"、"被学习"的状况。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学校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为学生的学习选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初期反思明末心学空疏之弊,提倡躬行实践,推尊程朱理学为正学。而程朱理学的崇尚,主要通过学校、书院的教育加以实现。故此际书院多以理学为宗,而且承继传统讲读方式,教化的目的比较突出,应试科举反在其次。其间,理学名臣汤斌、陈宏谋、张伯行辈均热衷倡建书院,施行教化,而尤以张伯行创建福建鳌峰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成效最著。乾隆以降,理学书院日益与考课式书院合流,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逐渐淡出学术的视野。于是,提倡经古实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且蔚成风气。  相似文献   

15.
本文第一部分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清代书院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给现代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一种精神资源,而二十世纪初期以来绵延近百年的创办书院的实践,也从另一方面证示书院存在和研究之价值.第二部分从学术史和教育史的角度评述数种清代书院研究论著.第三部分指出清代书院研究中的两大问题,一是书院基本文献和相关文献未能充分发掘利用,二是从观念出发,过分强调书院对乾嘉考据之学的培育和推衍之功.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在社会变迁、教育转型的时代潮流中,苏南的传统家族书院在单一"应举—经学型"模式的基础上,通过重建、改建和新建等方式逐渐分化出了国学专修、综合改良、家族教化等不同类型的近代书院。相当数量的苏南家族参与了家族书院的分化进程,一些工商实业家族更主导了这一进程,并对此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作出了颇具深意的探索。苏南家族书院随着分化与演变也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其中大部分实现了历史转型,融入了近代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私塾这一最古老的启蒙教育方式,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经历了一样的变革和变迁历程。因外部的西方冲击私塾从最初洋务运动时期的被迫改良,到民国时期建设性、自主性的改革和改造,中国私塾这一教育形式完成其华丽的变身,新式教育成为其社会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界出于对新式教育形式的反思,开始探讨书院这一传统教育形式。此后,书院研究连绵不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书院研究走过了七十年,其间虽经曲折,但学者们在书院文献整理、书院史、书院制度研究、书院与文化研究等方面,依然取得了较多成果。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书院研究推陈出新,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书院研究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引入社会科学理论,拓展研究视野,增强问题意识,以推进书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河北的书院也与全国一样,发端于唐末五代,至清代达到高潮。晚清以后,书院教育制度日趋僵化、衰败。在西方社会的影响下,出于适应教育改革、培养近代新式人才的需要,书院改制成为趋势。河北书院在维新运动的冲击下,在清末"新政"时期纷纷依照"新学制"规定改为学堂,大体完成了旧有教育资源的近代转换,为河北现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教育特点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管理方面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书院的教师非常重视学术研究,书院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很关注社会实际。这些经验对当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