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有根 《科学课》2009,(6):15-15
科学课中的记录表,主要记录小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等过程中的发现、描述、解释、形成的认识。记录表还具有“计划”功能,它能揭示并规划学生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长周期的、动态的观察活动中,记录表的“计划”功能会很明显。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观察天气》《月相变化》这些内容,由于需要进行观察、动手实践的活动较多,我在教学时都作了统筹安排:要求学生设计记录表格作为一个可操作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2.
让数据说话     
《在斜坡上》一课,课本安排了“探究斜面是否省力”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两个活动。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都会让学生填写记录表。  相似文献   

3.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4.
陈晓芳 《学前教育》2014,(12):36-37
案例中,孟老师发现了如下问题。1.虽然精心设计了记录表,但在分享时,幼儿对自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采用的何种“操作方式”即使看着记录表也仍然“混淆不清”。2.幼儿即使看着“教师当场拍下的照片”,也表达不清自己探究或操作过程中的“新异玩法”。  相似文献   

5.
赵水灵 《科学课》2009,(11):36-38
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该册教材主要训练学生“计划与组织”的探究能力,本单元是该册教材综合探究活动的第一个单元,二级目标是“能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本单元围绕“吃”的话题设计了《我们吃什么》、《食物中的营养》、《一次奇妙的旅行》、《祝你胃口好》四个步步深入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6.
活动记录表,就是记录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情况的表格,也叫区域活动记录表(以下简称记录表)。记录表的形式各种各样,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利用它来进行区域管理。在实践中,我们设计了以周为单位的幼儿记录表,直接贴在每个区域的进区位置上,要求大班幼儿进区前或活动后在记录表上做记号。在规定的区域活动时间内,幼儿可以玩1~2个区域,换区前要收拾好活动材料并做上记号。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记录表在有效调控幼儿区域活动中所具有的三大好处。  相似文献   

7.
〔简要说明〕由于本课活动内容较多,活动时间长,所以,教师进行活动指导宜采取下列几项措施。1.只要求学生口述并整理“发生烫伤的场合”,不作文字记录。2.把“研究热水上浮原因”的活动推移到第二课《热胀冷缩》中,与《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相结合。3.观察热水袋在冷水瓶中的沉浮现象。教师把热水袋和一只大杯子都装好热水,分发到各组,供学生使用。4.自制轻小的保温瓶,供学生使用。制作方法:将空酒精瓶的外壁包上几层薄泡沫垫(商品的包装垫衬),盖上橡皮塞。5.教师要亲自动手观察几次“扩散”“沉浮”的现象,以便指导学生操作。6.把材料…  相似文献   

8.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植物的一生”内容的学习是一次长期的、动态的观察活动。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又易于满足,有意注意和坚持性的心理品质并不成熟,因此,我在教学时间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指导学生用事实和科学数据说话。一、记录生长变化,获取事实数据观察记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没有观察记录,就无法获取科学事实和数据。因此,教学时,我向学生分发“三卡”、“一图”,“三卡”即凤仙花《生长发育》卡、《高度变化》卡、《研究发现》卡;“一图”即折线统计图。鼓励学生认真观察,随时记录,将“三卡”、“一图”合一,形成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9.
赵水灵 《科学课》2009,(10):48-49
教学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该册教材主要训练学生“计划与组织”的探究能力。本单元是该册教材综合探究活动的第一个单元,“二级目标”是“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一课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和想象等过程,使学生不但能在生活经验与活动经验中“穿梭”,而且能在操作活动与想象活动中“穿梭”,还能在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中以及感觉和知觉之间来回“穿梭”,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空间感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恰当地组织学具操作活动?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恰当地组织学具操作活动?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由“双基”转向“四基”,引发了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或多或少拥有一些日常生活的经验、动手操作的经验等,但这些经验往往不系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操作、观察、反思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几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李佩艳 《吉林教育》2006,(10):48-48
新编《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通过“观察大树”、“寻访小动物”和“寻找淀粉的踪迹”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那么如何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精神,上好新编《科  相似文献   

17.
魏迎迎 《学前教育》2014,(12):32-33
大班科学活动中总少不了分享发现环节。我尝试了《指南》中介绍的做法: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活动前.我和幼儿共同设计简单的记录表.幼儿知道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科学课记录的现状分析 1.记录要求不适当,内容繁琐.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使用科学记录表,却很少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填,该什么时候填.要知道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是很难中途割爱放下手中的实验来填记录表的.  相似文献   

19.
李延忠 《生物学教学》2005,30(10):38-39
“种子的结构”一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开篇。学生透彻认知种子的结构以及萌发时种子形态结构变化,可以为以后学习“种子的营养成分”、“种子萌发的条件”打好基础,有利于学生动态地理解绿色植物的生活历程。教材设计了两个观察性实验活动。怎样让活动更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断地分析思考?怎样在观察性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学习?怎样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使探究性活动促进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对此我做了一些尝试,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捧着学生成长记录袋,翻阅记录袋里一张张活动记录表,摆弄记录袋里一件件实物,端详记录袋里一幅幅照片,我好像触摸到学生跳动而滚烫的心,我仿佛进入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读懂了绽放在学生笑脸上的幸福密码。三年的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