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伽  胡亦佳 《现代教学》2015,(Z1):58-5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我国古籍中,对"诚"字的具体论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既是天道,也是人的本性。"诚"对于个人来说,绝不是外力,因为感知"诚"是一个人尽其本性的方法,是一个人推己及人,参悟天地造化的方  相似文献   

2.
叶楠楠 《教育》2011,(11):34-35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008年,一颗名为"至诚"的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人道的探究,这一明确的价值取向致使儒家之“道”在审美上呈现出中和、至诚、刚健的特征,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规范与影响。中和要求美的艺术必须以礼义为法度,规范文学艺术情感的抒发,促使个体感性情欲与社会理想规范处于“中和”状态。不仅如此,它还注重艺术因素的相反相成,主张通过协调对立的两端,达到辩证统一的艺术效果。至诚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解决艺术中情与理之关系的理性思考,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唯“诚”是尚,强调情感意趣的真实抒发的优良传统。刚健以气势的充溢博大而动人心魄,它是一种明朗而圣洁的精神人格美,是一种自强不息、德比天地的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郭德好 《现代语文》2006,(12):29-30
一“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说.系辞下》)《张子正蒙》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了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之同时的儒学大师二程亦认为“人与天地一物也”。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很多学者都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源于思孟学派。的确,“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由《中庸》可见子思“天人合一”思想之端倪:“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校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诚信思想 诚信是我国传统伦理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我国传统伦理中最具影响力的道德规范之一."诚"是中国古代社会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作人的基本原则.<大学>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思想中,认为修身的先决条件就是诚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中庸>更是从本位论的角度看待"诚",认为"诚"是社会的本原,提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人只有"诚"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诚信"是人道的第一要义.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旬子在<旬子·不苟>中把"诚"看成是德性的基础,看成是修身养性的根本.认为"养身莫善于诚".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艺术是生活情趣与自然情趣的有机结合。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宇宙自然观照。而绘画之道就在于妙悟自然,以天地为师,以自然为师,才能达到超越表象,跨越时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赵国弟 《上海教育》2009,(24):53-54
“行以至诚”是东昌中学的校训。“至诚”出自《中庸》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将“至诚”与“尽性”联系起来,使“诚”落在“性”上,而“性”就是人的“本性”,由人的“心”支配。所以,诚者,就是能真诚面对自己的心,毫无造作与矫饰,这样的人处事就能从容而又合乎规律。我们常说,教育是“良心”活,实际上道出了教育本身及教育工作者需要“诚”,即对教育科学的“真诚”,对教育对象的“心诚”,对教育本质的“虔诚”。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本体的新视角看,中国大学的基本精神是至其诚,西方大学的基本精神是求其真。至诚与求真是相通的,都是追求一种人之为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成过程。大学教育如还原到教育本身,其逻辑起点便是至诚求真。这种教育是与物本教育、奴化教育相对立的以人为本的尽性教育,充满主体间性,严肃活泼,直指生活世界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其宗旨是通过人的实然状况臻至人的应然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章考察了"诚"是成物成己至高德性三层含义理论前提,认为"诚"是刘基大德之根、"仁、智、勇"是刘基之德之干;而其他如"正直公正,严于执法,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公而忘私,待人以真、爱民情怀"等种种德性则是枝蔓,这一切形成了刘基所立之德这棵茂密的大树。但是"至诚"无疑是刘基所立之德的核心,他把至诚品性挥洒得比较完整,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既是明理的哲学起点,又是所有品德里之至高德性。  相似文献   

11.
"诚"在《中庸》中被当作核心范畴加以论述,其内涵得以扩展和提升到了充分的哲学意义,发展成为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与其他文本中"诚"的不同是,《中庸》以"诚"为本体,建构起了严密、丰富的"诚"本体体系。文本以"成"为切入点,依循"诚"成己、成人、成物的逻辑,探讨"诚"沟通天人关系,以释天下之"大本"——"诚"。  相似文献   

12.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强调人对于自然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认为应当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与天地参”,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同时还认为,要辅助自然,必须“至诚”、“尽性”而达到“无人欲之私”,应当客观、全面地把握自然之理,并据此合理地对待自然,使之各得其宜。显然,这不仅是为了人,而且也是为了自然,应当是一种与当今备受质疑的人类中心论不同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
儒家"至诚之道"对塑造价值观具有显著作用。"真诚作为力量"是要建立进取的动机,"诚己作为方法"重在恪守中庸和自我革新,"至诚作为功效"则说明真诚发挥到极致的效用。儒家"至诚之道"从基点、方法、功效3个方面构成了一套培育价值观的独特系统。  相似文献   

14.
周敦颐对“诚”的理论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宗主,他在《中庸》诚说的基础上,受到李翱《易传》与《中庸》互训方法的影响,援佛道入儒,重新建构了“诚”的理论体系,他沿着《中庸》诚说的致思理路,由天道及于人道,并以“诚”作为沟通天人、连结物我的中心环节,重建了“诚”的宇宙本体论,再由此落实于心性论的层面,论证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至上性、绝对性、普遍性和永恒性。最后由心性内圣开出经世外王,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5.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9,(4):1-1,18
【古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②,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是《庄子》中最为后世称誉的奇文,其首段文字刻画了大鹏怒飞高举的伟岸形象,同时也描摹出小鸟自甘拘圃的自得之状。庄子本欲以此说明惟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物我同一、逍遥世外的理想境界,然而后人却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庄子这一逍遥游思想作了不同的诠释。本文拟对其演变轨迹作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17.
在王阳明看来,作为“天理”的“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但是这样的心体在其旨归上又是至善的。这种至善的心体又具有“诚”“定”等本性,这种本性也是心之本体。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廉”也是心之本体。先验的心体总是要以“意”的形式外发于经验事物,而这种经验化如果是本心的发用,那么它就能够成为合乎道德的行为,这样,以本心之发用来对待本不属于己之物,这就有了廉的品格。心发于政,则有廉政。心体外发为“意”,也就有了善恶之别,而判断自己行为善恶的标准,就是自己本心的良知,良知也能够判断为政者在行政过程中是廉还是贪。  相似文献   

18.
陈洁 《西北职教》2007,(7):23-23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把人的本性提升为第一。可见,中国儒家的最高人生理想是“尽性”,即“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同有”。现代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更应推行和渗透“人性化”这一理念,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周敦颐继承了《中庸》以天道立诚的基本思想,以诚为宇宙之本体,同时阐述了以诚立人极的道德伦理主题,以及致诚之实践工夫。  相似文献   

20.
幼儿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而美育恰恰又是幼儿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在阐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需要对美育本体中美与育的关系进行思考和发问。因为这样的一对命题制约着幼儿音乐教育是否能达到美育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