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强 《科学课》2009,(2):32-33
教材分析 《气温的变化》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活动:测量气温、观察百叶箱、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根据教材的安排,以让学生讨论“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为题引入,再观察百叶箱的构造,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与改进《气温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第四册(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涉及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活动:测量气温、观察百叶箱、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并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教材提供了以某小学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作为原始资料来学习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把记录气温这个活动放到了课后延伸阶段。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安排不尽合理。我们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应从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入手,再延伸到一周、一月、一年、几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气温的变化,其前提就是学生必须亲自经历一次测量和记录气温的活动,用自己记录的气温数…  相似文献   

3.
唐雪玲 《地理教育》2015,(Z1):112-113
一、主要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利用身边的知识,谈谈气温是怎么变化的?"总结出一年和一天中气温发生的变化。1.气温观测及气温变化PPT展示百叶箱图片和阅读课本P54材料,让学生介绍百叶箱,教师指导如何阅读百叶箱中的温度计得出气温。通过认识重庆天气预报,得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两者之差,即是气温日较差。展示重庆日气温变化图,得出计算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举一反三: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  相似文献   

4.
题1(2000年全国竞赛题)气象站测量气温用的温度计装在百叶箱中,百叶箱是什么颇色的?为什么?如果装在封闭的箱子中会有什么弊病?为什么?如果露天放置会有什么弊病?为什么? 解析百叶箱是白色的,因为白色光滑的物体表面反射热辐射的本领强,而吸收热辐射的本领弱,如果是其他的颜色,阳光照射时,百叶箱会吸收较多的热辐射,使箱内空气的温度明显高  相似文献   

5.
王振华 《考试》2014,(4):28-33
<正>一、有关天气知识的准备学天气系统当然要知道什么是天气或天气现象。高中阶段我们主要研究的天气现象包括气温、风、阴晴、降水等。1.气温与气温变化气温指大气温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指的是近地面气温(是距地面1.5米的百叶箱中的气温)。气温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静止空气的气温变化,二是运动空气的气温变化。近地面静止空气的气温变化主要与地面温度变化有关,而地面温度变化与太阳高度有关。一日内,日出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地面温度升高,气温也升高,太阳高度正午达到最大值,地面温度滞后1小时左右达到最大值,气温再滞后1小时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降低,再日出前后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6.
教材要求学生在两年的时间里长期坚持观测太阳的高度变化。测定太阳高度是学生记自然日记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气温变化的重要依据。若每次测量后都要画图计算,比较繁复、费时,影响学生长期坚持记自然日记。这个测量仪直观性强,可见度大,可供多人同时观察使用,用法简便,制作不难,可作为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学生制作。  相似文献   

7.
利用黑龙江大学寒区地下水研究所埋设于大兴安岭松岭区水文站内的寒区低温地温自动监测装置和1.5 m百叶箱,选择冻土发育期内实测的地温与气温数据资料,运用双变量分析法监测分析了该研究区内冻土发育期的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近5 d地表日平均气温与不同深度地温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99,不同深度的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与过去时间气温的积累温度呈正相关;(2)50 cm和地表的土壤30 d的两要素相关性相对稳定,无论是进行5、8、11、15步长的滑动,都较为稳定;(3)气温表现出自相关不明显,滞时1 d后相关系数下降到0.4以下,地表温度负相关系数较高的时间在15 d左右,而其他土壤层温度在20 d左右,尤其是300 cm的土壤温度自相关在18 d左右。  相似文献   

8.
1“城市热岛” 据气象专家长期的观测:柏油路面能够吸收80%以上的热量,尤其是中午,马路表面的温度比百叶箱气温高出17.4℃。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气温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教材正文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地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时,则突出了  相似文献   

10.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1.
杂谈“气温”许敏华大气温度是指距离地面1.5米处的自由大气的温度。气象部门规定把温度表放在一只既能通风又不能被太阳直射的白色百叶箱内进行气温测定。人们实际感觉到的温度叫体感温度。体感温度与大气温度不同,它不仅取决于大气温度的高低,还与空气的湿度等其他...  相似文献   

12.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世界的气候"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世界气候的学习。气温和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况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  相似文献   

14.
初中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有相关的实验活动,其中测量性实验主要以测量为主;演示性实验主要以观察现象为主;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分析的成分,学生不仅要观察现象还要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概括。从物理研究的角度来看,必须经过多次实验才能总结出某一结论或归纳某一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初中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有相关的实验活动,其中测量性实验主要以测量为主;演示性实验主要以观察现象为主;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分析的内容,学生不仅要观察现象还要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概括。从物理研究的角度来看,必须经过多次实验才能总结出某一结论或归纳某一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泊  王卫卫 《教育》2014,(4):6-6
江苏省东海县中小学在校本教材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包括认识风向标、百叶箱等气象仪器活动的教育,增强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图为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到来前,东海县气象局工作人员给东海外国语学校学生讲解人工增雨知识。  相似文献   

17.
各种教学地图可起教学中第二语言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现在的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很多,每幅插图都有助于教师讲清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中国地理上册第46页,列举了沈阳、北京、武汉、广州四个城市全年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各月变化)和冬、夏风向示意图。上半幅图是说四个城市各月气温降水的变化,下面半幅图是冬夏风向的变化小图,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四个城市的纬度位置、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四个城市吹不同季风,进一步归纳为纬度影响气温,海陆位置影响降水,而气温与降水也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学情分析与实施策略 在学生学习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后,从本课开始,将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水结冰了》一课主要通过“观察冰块”和“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两项活动,让学生认识冰的特征,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认识到水在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固态。  相似文献   

19.
《测量气温》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利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上课的时候,我特意将科学课调到了第一节,课一开始,我就用投影仪在银幕上打出两道题:1.气温就是____的温度,我们用____测量气温(人…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我想了许多测量的办法。我到学校实验室去借太阳高度测量仪,巧得很,实验室的太阳高度测量仪都让其他同学借走了。科学老师告诉我:“利用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一样可以测量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用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的夹角来表示的。我找来了一块长方形木板,在木板上垂直钉一根铁钉,把它放在太阳下,先用直尺测量木板上的钉长,再量出钉子的影长,然后按观察记录的数字在纸上画出直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夹角的度数,这个夹角的度数就是此时此地的太阳高度。为了观察好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