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点导读     
新课标倡导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等理念,给语文教育吹来一股清新的春风。课改理念为广大师生普遍接受,但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语文老师由原来的照本宣科变为能歌善舞的演员;课堂活动过多、教学方法过于灵活而使课堂难以控制;学生能自由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却不能实实在在触摸文本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考试中也没能体现效果……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我们从原来一个“旧”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新”的极端。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倡导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等理念,给思想政治教育吹来一股清新的春风。新课程理念为广大师生普遍接受,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全新的教材《文化生活》:思想政治老师由原来的“理论专家”变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科学家、艺术家”;教材内容涉及艺术美育的方面多;如果按照新课标精神实施,则课堂活动过多、教学方法过于花哨而使课堂难以控制;学生能自由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却不能实实在在触摸文本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我们从原来一个“旧”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新”的极端。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如何处理好“新”“旧”的转换,找到合适的定位和教法呢?笔者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强调实践,但不能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课堂,应让学生“动”起来,利用表演、演讲、辩论、电影等等多种课堂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的第二单元“文化创新”这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加以创新。这时就可以举出《千手观音》这个节目,让学生观看并体会春节联欢晚会是怎样实现文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导演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继承与创新。学生在这样的观看中获得了强烈...  相似文献   

3.
【评析】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推进,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训练似乎代表了旧理念、旧方法,语文老师在课堂中不敢越“训练”一步,惟恐被视为落伍。其实,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并不违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带动了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课程教学要求。当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贴合新课标精神,向新课标期待的方向转型。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文言文教学,需破除错误的文言文旧教学理念和以“串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据新课标要求构拟“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学习任务”组织下、“学业质量标准”规范下的文言文新课堂之形态,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心目标,制定素养导向下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进一步凸显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文化本位”,以“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建构知行统一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以及建立四位一体的新文言文教学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极具观赏性。似乎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堂,落实了新课标,似乎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笔者在工作中就…  相似文献   

6.
最近,本人观摩了区教研室组织的“品德与生活”赛课活动,发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形式,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但在欣喜之余,也发现有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对新课标理念的把握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失误。笔者姑且把它称之为“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之“新”以及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新课堂之“新”,均应理解为一种创新,而不是“全新”。“全新”意味着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创新意味着在传统和以往探究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改造。新课标理念是语文新课堂的方向。新课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一、“形似”的种种现象1、满堂问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都读好几遍了。老师问:本文的作者是谁呀?听说有位老师在教《藤野先生》时提了100多个问题,真不可思…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我们一些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理念,却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结果让“自主”变成了“自流”,“放松”变成了“放纵”。比如,有的教师课堂上尽量少讲,所有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这一理念使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一言堂”,课堂正渐渐成为真正的“人”的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放飞、灵气交汇的天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地位处理不当或理解偏颇,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新的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资源应当综合开发;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引发学生的多元感悟——生命体验……这确实擦亮了我们的思想,点亮了课堂,照亮了语文教改的方向。这些理念无疑都是十分正确的、非常宝贵的。然而,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度”。许多好的东西,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走到了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忘记“过犹不及”的警示。从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看,笔者以为下面的这些“过”,更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一、放纵…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3.
龚燕 《云南教育》2004,(10):19-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较之原来的课程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它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并实现角色的根本转变,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演绎全新的教学行为。广大教师正努力学习新课标,落实新理念,但又处于新的急于接受、旧的难以割舍的矛盾中。于是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这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过去我们认为,称职的现代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三字一话”的能力,即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好看的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在课堂上能够自然地导入新课,娴熟地讲授,恰当地提问和适时地引导、启发学生;能较成功地调控课堂节奏,适量适度地布置作业和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等。这种语文教师能力论主要是从教学论角度出发的,它关注的是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即教师在实施教学阶段的活动与能力。然而,新课标却从课程论…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以“导”为主,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我国的中职语文教学当前正面临着种种问题,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一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将“真实”等同于现实世界,出现忽视儿童本位、脱离语文场域等问题。“真实”的情境应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服务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等。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托学习任务群、作业设计等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按照新课标精神设计的课堂教学极为活泼,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的随意性也不断增强,教师按照教学计划驾驭课堂的难度不断增大,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中共性和个性之间的矛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着眼语文素养,把握三维目标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1. 知识与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等,但直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实施状况,不少课堂出现了语文本体弱化的现象,课堂处于随意性的对话之中。“你说我说他说”“你读我读他读”“你评我评他评”……放手感悟了,学生活跃了,气氛热闹了,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感悟到多少语言规律,获得多少深刻的人文内涵呢?语文教育专家呼吁“语文本体与人文精神两者不能偏废”,而事实上“两者俱废”的课堂还是随处可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一、人文不崇尚空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  相似文献   

20.
读罢《语文建设》2002年第9期付炳熙先生的《语文新课程的知识观》和2002年第11期苏培成先生与之争鸣的文章《不能为了“新”而否定正确的“旧”》,我深受启发和鼓舞的同时,想以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份也发表几点看法。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