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愁予的短诗《错误》是一首轻灵隽永的名作。它显示了作者对自《诗经.卫风.伯兮》以来的闺怨主题的“追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题材上直接继承了古典闺怨诗的传统;意境上展现了清俊婉丽的古典气息;语词上借鉴了前贤作品中的众多“有意味的形式”。与此同时,作者基于特别的个人体验和时代背景,对传统闺怨诗也有“摆脱”,即等待主体的泛化、闺怨内蕴的深化和摹写身份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是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认为 ,《错误》是一首当代闺怨诗 ,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闺怨诗的传统 ,却又不落窠臼 ,独辟蹊径 ,令人耳目一新。诗中那位莲花般明艳的女子执着地等着远游的心上人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斯人独憔悴。自从有了游子的远游 ,就有了有情人的长别离。游子远游 ,经岁又经年 ,留下了空闺独守的女子。“相去万余里 ,会面安可知” ?等待是寂寞的 ,等待是漫长的 ,“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离愁别绪是文人歌咏的传统题材 ,《古诗十九首》里就有八首是…  相似文献   

3.
曹植的闺怨诗,都是他发泄身世的慨叹之作。从诗人创作闺怨诗的背景入手,围绕诉“离夫”之愁,鸣“弃妇”之怨的主线,讨论诗人以人托人、以事托志的诗情。  相似文献   

4.
所谓“闺怨诗”主要是指描写古代妇女愁情怨思的诗歌,表现各类女子由于各种因素与丈夫或恋人分离而产生的怨恨之意或相思之苦,剖析她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或悲悼、或怨愤、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唐代乃我国闺怨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对闺怨诗作了进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如若根据抒情对象的不同。唐代闺怨诗可以细分为:宦妇怨诗、商妇怨诗、征妇怨诗与宫妇怨诗,这四类诗作虽然拥有闺怨诗的诸多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等方面仍有许多细微的差别,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值得人们重视与深研。  相似文献   

5.
笑对人生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是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认为,《错误》是一首当代闺怨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闺怨诗的传统,却义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诗中那位莲花般明艳的女子执着地等着远游的心上人,口复一日,年复一年,斯人独憔悴。自从有了,游子的远游,就有了有情人的长别离。游子远游,经岁又经年,留下了空闺独守的女子。“相去万余里,会面安可知”?  相似文献   

6.
从诗作主旨与诗法诗境两方面浅析王昌龄《闺怨》。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从而充分证明少妇的愁从始至终都是存在的。从诗法诗境分析,依据笔者从王昌龄"诗三境说",浅谈其诗论主张对《闺怨》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创作的一首小诗,被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这是一首富有古典韵味的闺怨题材的小诗。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本诗时,采取了以诗解诗的方法。一堂课上,他引用的古典诗词近30首。对于这种以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有的老师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被落实的尴尬”,他们呼吁“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体验过程”,“不能再搞教师的一言堂了”;而大部分学生则非常欣赏这堂课,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8.
【闺怨诗简介】闺怨诗是以抒写女子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包括两大类:一是专写帝王宫中失宠宫妃孤寂生活和悲怨心情的宫怨诗;二是写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别离苦情的闺怨诗。宫怨诗在历代都有佳作,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宫怨诗。班婕妤的《怨歌行》、  相似文献   

9.
郑愁予的《错误》可以多元解读。可以理解成缠绵徘恻的闺怨诗,可以解读为自伤漂泊的羁旅诗,也以解读成关于错误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10.
刘士杰 《学语文》2003,(6):33-33
在唐诗中 ,有不少闺怨诗。闺怨诗写的是闺中怨妇。怨妇怨的是与夫婿分离。这些与妻子别离的夫婿主要有两类人 ,一为征夫 ,一为商人。唐代边境多事 ,常与“突厥”等外族征战 ,战时出征 ,平时戍边 ,都需要征调大批兵士征夫。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怨妇征夫 ,反映在诗中就是闺怨诗。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候。”又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另外 ,唐代经济繁荣 ,商业已很发达 ,丝绸之路正是在那时开辟的。除与中亚各国交易外 ,国内也…  相似文献   

11.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文学学术界,“闺怨诗”和“思妇诗”这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很多学者出现了错用、滥用现象。“思妇诗”和“闺怨诗”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的覆盖范围要远远小于后者,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兴起的闺怨诗都可以看作是在《诗经》中思妇形象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类诗歌。  相似文献   

13.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作主要有边塞诗、赠别诗和宫怨闺怨诗三类。他笔下的月亮意象几乎可以和任何题材的诗歌交相辉映,可以和任何内容相连在一起,在对边塞将士内心世界的揭示,对送别之人惆怅、愁苦心情的描写,对宫闺怨女愁心的细腻刻画及其七言绝句整体特色的体现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王昌龄的带月诗还常用月亮的盈虚、明昏来表现无常世事。在结句中好用月意象,并结合多种意象来写月,也是他七绝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王涯历任六代朝臣,也历尽宦海沉浮。他以宫怨与闺怨为主的怨女诗占其存诗的一半。王涯以宫人之怨表现出他对帝王之变与官宦之争的愁怨,并以征人之志与闺人之怨表达出他空有铮铮铁骨却无赫赫战功的愁绪。无论是宫怨诗,还是闺怨诗,它们都是情景交融、辞丽情深的。另外,闺怨诗还比宫怨诗少一分怨,多一分情。  相似文献   

15.
“闺怨”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主题,像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刘禹锡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等就是其中著名的句子。高一语文课本中,郑愁予的小诗《错误》深受我国古典闺怨一类诗歌的影响,运用传统的意象,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又恰到好处地抒写出一段离愁别绪和缠绵悱恻的美丽情怀,描绘出一幅凄美幽怨的意境组图。这首小诗流传很广,历来评论家对其高度评价,称它“轻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闺怨》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海教夫婿觅封候,”诗中出现了一次突然转变.少妇本来是在兴致勃勃地登楼赏春.但春日的绿柳引发了一个强烈的感念.赏春的欢悦之情也在瞬间让位于对爱的渴求.可以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与中国传统叙事文学“起承转合”的模式恰好相合:“闺中”一句为“起”.“春日”一句为“承”,都在铺叙行为,描绘环境;“忽见”一句为“转”叙写了一次感知过程,也是情感转变的契机.“悔教”一句为“合”,写出了转变的结果:少妇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抒情诗中的这种叙事结构,很富有偶然性,尤其是那一“转”,绿柳意象的出现如同一根强有力的手指在拨动读者的心弦.  相似文献   

17.
寒山寺之诗     
说起寒山寺的诗,当然首推张继的《风桥夜泊》了: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传普天”的名诗,千百年来经得起咀嚼寻味,每当我吟读这首诗时,心仿佛被一股“愁”情所萦绕,这个“愁”字就是全诗感情的凝聚。诗描绘的事物的色彩和音响,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心境的。在这里.孤舟夜泊的情绪和秋月霜天的夜  相似文献   

18.
<正>《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这首诗短小精巧,却包含丰富的情感,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也正因为如此,迄今为止,人们对《错误》的内涵依然众说纷纭。有论者认为这是传统闺怨诗的现代改写,也有论者将其解读为"母盼子归",更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面对一“愁”字,洞开心扉,肆意挥毫,写出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好诗好词。其对“愁”的描绘千姿百态,各具风味,现就以下五个方面作一粗疏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思妇闺怨诗指以书写闺阁中女子怨愁的诗,往往借助"楼"这种意象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思妇闺怨诗词中的"楼"为思妇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意象示现的角度上,"楼"与"愁""思"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次在意象造型上,对人物形象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最后"楼"具有沿袭作用,本身流露出一种感伤意识。"楼"入诗词所形成的感伤情怀,及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是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