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国梅 《新闻大学》2022,(11):43-53+117-118
话语是充满修辞之物,身体修辞以身体符号的书写与身体形象的传播建构身体话语。1942年至1948年间,晋察冀画报社先后出版的红色图像报刊系列,通过同一化、陌生化、隐喻化以及差异化的身体修辞,塑造了“仁慈的胜利者”等身体形象,体现出不同于近代都市媒体中呈现的身体话语,形成了革命式身体话语。在此影响下的报刊身体话语对新中国的报刊身体文化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相似文献   

3.
丰灿  易芹 《新闻世界》2011,(3):117-118
新闻的美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呈现,而新闻文本中的美主要是由叙事话语来表达。叙事话语可以细分为叙事时间、结构、修辞和情境等。因此,笔者通过对新闻文本中叙事话语的时间设置、结构安排、修辞塑造以及情境构建等方面来解读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4.
公共修辞是一个与个体修辞相对应的概念,核心强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诉求的话语构造理念。通过对2010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具有公共修辞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在形式修辞和意义修辞两个话语维度上积极延伸,体现的是一种间接的、迂回的、赌博式的、偷袭式的政治抵抗艺术。而在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的呈现与建构更多地依赖于图像化的表征方式,公共修辞的"图像转向"成为一个亟待进一步探讨的媒介命题。  相似文献   

5.
数据新闻是对社会事件进行“视觉建构”,其实质是对话语的运作,借助数据的修辞表达使自身话语合理化。本文从数据、关系和时间三个维度对数据新闻视觉修辞实践进行分析,并建议在其适用范畴内拓宽题材、创新报道形式、丰富新闻业态。  相似文献   

6.
彭焕萍 《青年记者》2006,(23):75-76
修辞学的转向与新闻修辞 “修辞学转向”的出现是20世纪新修辞学与其它众多学科如语义学、交际学相结合的结果,同时也代表了修辞学发展的无限潜能——修辞无所不在。新的修辞理论开始强调修辞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及其巨大的实用价值。修辞学突破了古典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将关注视角延伸至几乎无所不包的人类交际行为。修辞学转向后,开始与现实紧密相连,关注生活中各种话语的研究,出现了对广告话语、各种非真实话语的修辞研究。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流动形式,新闻话语理所当然也受到了修辞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潜心研究西方话语修辞达十六、七年之久的刘亚猛先生,在当下环境中对中国"话语存在"的忧虑与思考显然值得引起更多人注意和重视。修辞作为一个关键词随着学者们对西方叙事、修辞理论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地在不同环境中出现。作者跳出西方修辞学界,以堂堂正正中国学者身份抛弃西方期待,面向国内受众,讨论十几年观察到的现象,让读者真切经受了与曾经作者同样感受到的,来自西方世界的修辞力量无处不在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阿q正传>主人公阿q的言语、思想、认知、人格等方面予以修辞审视,深入探讨鲁迅对阿q身上所体现的民族劣根性的审美立意,从修辞层面对文本话语加以解码,并兼从民族语言文化传播的角度进一步把握民族文学典型形象的修辞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报纸新闻话语的修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厚珍 《新闻知识》2005,(10):61-63
新闻话语有没有修辞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修辞只是夸张、比喻之类的方法,与想象相联系,多用在学作品当中,而新闻讲究真实性,与之不太相关。因此到目前为止,在新闻写作方面的作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谈新闻写作的修辞,只有“用事实说话的表现手法”。其实,话语的修辞涉及的是我们如何表达的问题,新闻同样也要考虑如何表达即修辞的问题。“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5):8-13
公众修辞是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走向的重要推手,它是公众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殊的传播语境中进行的有特定意图和明确指向的话语实践活动。公众通过话语修辞行为,动态地开展框架建构,主动设置议题,影响网络事件舆论以及事件发展的走向,实现公众修辞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新闻话语成了社会交际的主流话语"。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新闻话语与社会共变,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修辞上。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是新闻话语修辞的重要体现。本文描写了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的表现,分析了其功能主要是满足大众认知容易性的需求和建构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现代修辞学的观念普及与方法延展,日益影响到媒介批评实践。大众媒体的话语符号特征,为媒介修辞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它开启了有关传播观念、文本结构及话语伦理的新视界。媒介批评中的修辞分析方法,既是文类释读、语境认证,也是意义阐发。  相似文献   

13.
冯瑞珍 《青年记者》2017,(24):63-64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自2015年起,央视加大了扶贫新闻报道的力度,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策略,下面试作分析. 领导人型国家修辞策略 所谓“国家修辞”,就是以国家为修辞主体,以建构国家形象、处理国家事务、提升国家地位、协调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为目的的修辞行为和现象.国家领导人、政府及各部门、国家发言人、国家媒体以及国民等都是国家修辞的主体.①国家媒体的新闻话语修辞是国家传播的重要的媒介形态.②在央视这一国家媒体平台上,国家领导人和普通国民都是国家传播的主体,扶贫报道中就有国家首脑话语符号型和行动型的国家修辞.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西方,修辞为交流、传播、公关及一切以象征为手段调节大众看法和态度的行业提供基础观念、总体思路、基本方法。话语赋予修辞的任务不仅仅是如何更好地表达先已存在的思想,而是研究如何根据面临的修辞形势产生、发掘、构筑、确定恰  相似文献   

15.
中美官方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的政治修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为研究主题,对2000年以来中美官方以西藏为主题发布的政治话语进行修辞分析。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官方对周年纪念的诠释,在纪念日的命名、隐喻的运用、话语的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分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官方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农奴解放话语与美国官方以信仰自由为主线的被迫出走话语的对抗。西藏主题在西方以与中国几乎完全对抗的解读方式而流行,其修辞意义在于,所谓自由、信仰和被迫出走在西方具有相比于经济发展更为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而中国的农奴在西方的历史上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概念指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毛泽东新闻作品的论文很多,绝大多数都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视为新闻写作的典范,对其进行传统修辞技巧的分析。其实,毛泽东新闻作品的意义不在于新闻写作本身,而是应将其视为政治领袖通过公开媒体发声、进行广泛政治动员的话语实践。在媒体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这一话语类型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借鉴英国"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的政治修辞理论,通过分析毛泽东"五评白皮书"的新闻评论文本,尝试总结出这一具有强大力量的系列新闻评论所采用的话语修辞方式。同时也说明,对于毛泽东新闻作品的研究完全有可能转换范式,进入到更加广阔的政治传播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国际范围内专业性的采访作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愈发体现为一种框架实践,藉由传者的修辞传播实现媒介议程设置的目标。论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专访中国驻美国前大使崔天凯的话语文本分析,尝试再现美媒在采访中如何使用框架与修辞手段充分主导传播过程,以至于出现“问什么”和“怎么问”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答什么”的传播现象。研究进一步提出在“合作性对抗”之下有效消解外媒采访的话语修辞陷阱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以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框架反拨国际传播采访的问与答战略叙事,朝向促进中外话语融通,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林梅 《新闻知识》2012,(5):14-16
俄罗斯自上个世纪末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大众传媒从形式到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媒话语作为媒体影响和说服受众的主要手段成为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俄罗斯学者运用修辞学理论对传媒话语的建构和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当前主要存在的话语道德、"极端受众中心论"等问题,并呼吁通过传媒话语恢复和建构受众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增强媒体的社会功能。对俄罗斯传媒话语修辞批评的分析和总结对我国的大众传媒研究有着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华 《今传媒》2012,(1):22-23
随着公民对知情权、信息自由的关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信息壁垒,政府发言人就成为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和中介。由传统修辞者演变而来的现代发言人,其"施事话语"的效力是国家政府"授权"的,国家的"象征性资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作为政府代言人的话语的权威和有效性。而发言人的个体修辞能力和个人形象又反过来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二者的关系是互为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20):24-28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语境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有的宣传话语体系老化,政治宣传越来越面临认同的新挑战,党刊作为我党的重要理论宣传阵地,时刻面临政治修辞创新的挑战。党刊如何突破现有宣传话语的窠臼,承担起其重要的宣传责任,是当前亟待破题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党刊的修辞在权威化、时代化、民生化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才能更好的达到理解、接受乃至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