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左哲同志提笔写《谈谈稿费问题》(见今年第一期《新闻战线》)的时候,友人曾担心谈这个问题未免“太浅薄”。左哲同志说“不浅薄”,这是有道理的。事关报纸工作的开展,本来就不存在“浅薄”问题。我当通讯员几年了。个人体会,每当稿子  相似文献   

2.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3.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4.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5.
文人写稿,是一种脑力劳动,给予一定的现金报酬,这就是稿费稿费在我国很早就有,称“润笔”近代开埠以来,为工商业服务的近代意义的报纸应运而生,上海自1861年《上海新报》创办,一批中文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汇报》、《申报》、《沪报》、《诚报》等。其中,1872年4月30日创刊的《申报》是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但这些报纸当时是没有稿酬的。《申报》创办人英国人美查在1872年5月4日的  相似文献   

6.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  相似文献   

7.
孙吴 《青年记者》2000,(2):40-41
新闻出版报》1999年10月28日二版刊载的《杭州报纸流行横题风》(作者肖力),引起了我这个“报纸组版学”研究者的思考。报纸版面对报纸来说,事关重大。范敬宜同志在《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序》中指出:“版面,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当然,更是一种政治。”“人民日报的版面无小事”。报纸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来函照登     
主编同志:您好!看贵刊刊登要为作者寄稿费的有关报道,非常感动。我在贵刊去年第12期发有一稿《一份彩报一片心》,暑名只署了我的单位,姓名漏排了。我曾去信要求补正和寄稿费,均未见回音。今又特为此事麻烦主编,一是请按稿付酬;二是教请补正:“1997年第12期《一份彩报一片心》作者系:“安庆逸”。祝编安!安庆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在从业时,一般都会把目标订在“向钱看”上,但对于写作这个穷行当,想跃跃欲试者,并不乏其人。笔者每次到报社去,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编辑们的案头,都堆满了各地的来稿。有些初学写稿者,甚至给编辑写信说,我不要稿费,只要你把我的稿子给我发表了也就行了。对于那些老“写作家”、“写作匠”,亦不再像晋代的王夷甫那样,视钱为“阿堵”,以示自己的清高与风雅,也纷纷加入到“向钱看”的行列,哪家报刊给的稿费高,就向那家报社投稿,以致使那些付给较高稿酬的报社,几乎被名家大腕们“垄断”,即使一些行业报,亦是如此。天津《老年时报》属于《今晚报》报业集团的“子报”,其稿费与《今晚报》相同,比如一篇七八百字的言论稿,稿费就是80元。于是,这些专为老年人办的报纸,也让那些名家大腕给盯上了,以致稿件像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次该报一位编辑打电话向我约稿,我对她说,在你们报纸上稿太难了,她笑着说,一年能给你上十几篇就很不错了,你要知道,我们报社的用稿量,只是来稿的三十分之一,作为一般“写作匠”,若想在这家报纸上发一篇稿子,那恐怕就是“上稿难,难于上青天”了。然而,作为一般像笔者这样的老“写作匠”,不仅是写稿难、发稿难,而且是讨...  相似文献   

10.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见到报载一篇杂文:《王安石、韩愈应得多少稿酬?》其中写道:“要求报刊多刊登短小精悍文章的呼声,已经听得不少了,惜乎作者的回响并不强烈,水泡馒头式的长篇依然还占了某些报刊的不少版面,除了写作技术问题,按字计酬的稿费制度,是否也是文章短不起来的因素之一?”作者从稿费制度的漏洞中,找到了又一种“治长致短”的药方,编者同志们自然是赞同的,有的报纸很快转载了此文。但我总以为,若是把报刊上文章冗长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作者,未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2.
3月27日下午,河南日报编辑部召开有报社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处室领导、编辑或专栏编辑参加的会议,就《新闻战线》编辑部提出的“如何繁荣报纸漫画”问题进行了座谈,到会同志认为: 一、《新闻战线》1982年第三期就“如何繁荣报纸漫画”问题发表的报道,对我们是个促进,我们欢迎漫画界同志的帮助,共同为繁荣河南的漫画创作而努力。方成同志对河南日报的批评,对于我们改进工作是有益的(发言中对我报漫画使用情况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13.
致报刊编辑     
《致读者》在我们的报纸、杂志上是屡见不鲜的。去年的《江西医药》第五期也刊登了一篇《致读者》,写道:“承蒙踊跃投稿,我刊甚为感谢,但请自留底稿,来稿一般不退,超过三个月未接到刊登的通知时可自行处理。”阅后感触万千,特写此《致报刊编辑》如下。“编辑同志:为什么我们的报纸、杂志多实行不退稿制度?是由于编辑部的人手少忙不  相似文献   

14.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签字或盖章”的栏目。多年来,《故事大王》杂志社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读了这则消息后,笔者被该社对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情不自禁地道出一句:“妙哉 !《稿费收据》。”   近些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了《出版科学》1993年第4期发表的张正明同志的文章《“衣食父母”引起的联想》,使我也产生了联想。 张正明同志是研究史学的,自认为所写的书“不在畅销书”之列,记得31年前中华书局一位编辑室主任颇有眼力,不仅主动向他约稿,而且预支了稿费,解除了他的燃眉之急。作者因此称赞出版社是“衣食父母”,并说:“衣食父母”这个比喻,“事实上虽略  相似文献   

16.
七月二十八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前綫》《北京文艺》等四家报刊的一部分同志,在北海公园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互相交换了情况,讨论了目前报刊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同志也参加了这次会。他把这次会叫做“神仙会”,因为会议开得很活泼,大家提出了许多工作中的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许多同志在会上谈到,这几年来,北京报纸刊物工作成绩很大,但是问题也不少。目前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路子不广,办法不多,因此质量不够高。不少中心工作的报道,题材不广泛,角度不新鲜。报纸和  相似文献   

17.
报风和人格     
早在五年之前,我作为《解放日报》编辑,到华东某省的一个市组稿。这个市的宣传部长花了半天时间,和我商讨了在《解放日报》上出一个地方专版的选题,以及各篇稿件在版面上的布局以后,面有难色地说:“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等市委研究定当以后。才能拍板。”我不解地问这位部长,是一个什么技术问题。不料他直接了当地反问:“出一个专版文章,我们该向青报付几千元广告费?”这一问,不禁叫我大笑起来,忙解释说:“我不是来拉广告的。报纸登了你们的文章,到时候按规定发稿费给你们的作者,这个技术性问题可以解决了吧。”这位  相似文献   

18.
在前不久召开的辽宁省地市报纸协作会议上,三十多位总编辑和部主任围绕着报纸改革的问题,议论风生。大家认为,报纸一改训人的面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这是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报纸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要使报纸办得面目可亲,生动活泼,首先要在报社编辑部内部树立起民主、平等的空气,议论、协商的空气。 1985年4月,我刚接任总编辑工作不久,有位同志开玩笑地说:“什么时候发表施政演说?”他虽然说得无意,但却提醒了我。经过一番商量,我在一次大会上讲了两点想法:一是,集中精力办好报纸,努力把《大连日报》办成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自发行以来,我是期期看的。有很多好文章使我受益非浅。其中“读者论坛”办得很好,文章短小,小中见大,切中时弊,颇有启发。但新出版的第三期禾子同志的《不科学的科学报道》一文应在例外,看过之后,实在忍俊不禁。因贵刊读者多在新闻界,所以拟一短文,讲点意见。其一,禾子同志开首云:十分荒唐的耳朵认字奇闻,经“有的报纸明确指出用耳认字违反科学之后,还有不少人不以为然”。原因何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某些报纸尤其是有些科技报作了不科学的报道。”奇怪的是禾子同志为什么不琢磨一下,科技报登过之后,至今(以北京一般读者所见)已有五家全国性报刊(算贵刊则六家)发表十篇(可见此事之大)文章指出反科学了。“笃信不疑”、“不以为然”者仍“不少”,同样“白纸黑字”难道地方科技报威力  相似文献   

20.
在前几期《新闻业务》上,许多同志热烈地参加讨论怎样提高报纸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中心环节是怎样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问题。因为新闻工作者是报纸的专业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影响报纸的理论水平。所以要提高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