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地方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准确恰当的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目前生物教学中存在新教师生产生活知识储备不足,生物教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脱离的现状,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地理课程基地,为学生营造了多样化的场馆设施和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在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和合作探究中激发兴趣、融会贯通、创新思维,促进地理课程教学达到课改要求。多样的学习方式与情境、多样的场馆满足了学生多样的需求,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支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在多样融通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灵感丰富了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3.
黄鼎汉 《海南教育》2014,(22):61-61
小学地方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中间环节,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下面笔者以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为切入点,以《中秋话月》一课为例,总结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探索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实施的有效途径。一、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所谓地方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即当地自然、社会、  相似文献   

4.
服务学习是一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既能满足当地需要,同时可以发展学生们的学术能力。旨在通过实施《科学探究》服务学习课程,探讨利用探究资源开设服务学习课程的可行性及其效果。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利用探究资源实施服务学习课程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自觉地进入深层次学习,在高等 教育领域尤为重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学习体验是培育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 教学评价趋势来看,学习体验正逐步纳入评价内容。文章阐述了学生学习体验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概括了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课程教育质量评价中的问题, 提出以学生真正体验到有价值的教学 为导向,以事实描述为原则、以促进教学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破 解当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评价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很多学校在不断地加强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一、地方特色资源配置到美术课程每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色,中学的校园文化也是如此,与当地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通过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特色应用到美术课程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风景写生、艺术欣赏等活动,以此来实现学生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程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开展难度相对较大,究其原因是由于教材本身与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差异大,难以全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开展农村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研发,利用当地的地方特点就地取材实施活动成为当下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以此为出发点,对农村小学科学绿色课程的校本研发进行简要的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要求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从当地社会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利用当地的或者现场的生物素材、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平等的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各种知识和经验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这一环境之中.学生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竞争和对话.从而培养学生公正对待各种知识乃至自身经验的理性态度.使多样性的学习成为提高认识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由于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因此,大学研究性教学更应关注课堂内学科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尤其是利用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研究性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探究。大学课程本身所蕴含的研究性学习资源主要包括问题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方法性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实践应用等。这些资源对于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功能或价值。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大学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蕴含着非常典型和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一、应用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组织教学计算机...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展开的科学课程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可推动学生针对自然奥秘展开进一步探索。目前,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手段无法与学生提出的学习需求相契合,针对此现象,教师拓展教学资源已成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场馆资源引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展开注入新活力,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从语文课程资源与北海历史资源整合、语文教学与北海人文资源整合、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相关的北海地域文化相整合、语文教学与北海民俗风情整合等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的有机整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必须教会学生"体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要教会学生"体验学习",就必须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造性的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课程资源,让"体验学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创新地进入课堂.进入社会.  相似文献   

14.
乡村学校教学设施差,缺乏美术师资,学生学习工具材料奇缺等因素,教师在实施《美术课程标准》时,应该有所改变地进行:1、对现有统编教材,要灵活对待,有所取舍地进行课程教学;2、针对乡村学生的生活、性格特点,找准适合乡村学生的授课方法;3、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用生产、生活材料进行美术教学;4、挖掘乡土文化,把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  相似文献   

15.
王晓变 《教师》2011,(22):97-97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目前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中期、远期的发展,着眼于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的培养。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我们教学改革的实效性,转变教学思想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1.利用网络资源,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中帮助  相似文献   

17.
当前,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教育实际中得到运用。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借助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推动课程的正常运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提高。本文主要就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学空间不能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校处延伸。我们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从饮食习惯到节Et礼俗、地方方言等,这些都深刻地反映着当地的民俗文化。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能将民俗文化知识合理地融人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等。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方民俗风情的了解,扩大地方民俗习惯的影响,有利于地方风俗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开展探究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日标最优化,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基本宗旨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日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