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亚林 《学语文》2023,(2):66-68
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直备受关注。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不妨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以古代诗论为理论源泉和方法指南,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为例,古代诗论观照下的古典诗歌教学策略为:知人论世,走近诗人;吟诵涵泳,感受诗韵;联想想象,品味诗境;设身处地,体验诗情;咀嚼玩味,欣赏诗艺。  相似文献   

2.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 ,尤善于古体诗的创作。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古诗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年 )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被放出京。第二年 ,他将由东鲁 (现在山东 )南游吴越 ,故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首赠别诗。清人陈沅 :“题曰留别 ,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作。”(《诗比兴笺》)诗人在这里是托梦游天姥山以寄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无比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仅是其古诗…  相似文献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同时,它也深深地刻着道家文化思想的印迹。最为明显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游仙诗“梦游”模式的传承,道家文化意象的运用,以及诗人李白对道教文化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4.
[教学理论依据]所谓参与式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和发现问题,并把教学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在教学设计活动中,教师应加大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力度,并适当地提供激励,把学生潜在的主体性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诗歌代表了唐诗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那汪洋恣肆的诗风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研究者普遍认为,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人和诗具有别人所不具有的超现实性,这其实是一个可悲的误会。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现实性也是人的一个基本的属性。李白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但仍然生活于现实的牢笼之中,只能拖着现实的沉重的翅膀让自己的心灵在浪漫主义的天空飞翔。  相似文献   

6.
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他人从不同角度作过不同论述,但多失偏颇。本文认为,该诗是李白道教理想的反映。诗人通过描绘道教理想胜地.宣泄他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失落与无奈,表达他对自由放达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田宝国 《现代语文》2013,(12):45-47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重要作品。围绕该作品的赏析,笔者从导学案预设的角度,提出下面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学习,以引导学生形成对该作品的正确解读。这三个讨论题分别是:1.李白为什么要做梦(答案可多种)?2.李白梦中游历,那富丽堂皇的“仙界”对他意味着什么?3.诗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句中的“如此”指代什么?学生的答案虽有不同,但多数学生经过讨论,看法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教学篇目,也是著名的古典诗歌,在具体教学中,如果仅仅从单篇教学的角度,我们更多地是从诗歌中的意象、作者李白写诗前后的经历出发,对诗歌主旨、思想、风格进行学习。而如果从对比教学的角度,寻找一个同时代相近风格的诗篇进行对比教学,那么从时代背景角度关照盛唐诗歌风貌,似乎更能贴近编者的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9.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如何鉴赏这篇经典诗歌,很值得我们思考。这里我们选取了三位老师的教学实录或教学策略,进行一下多元教育分析研究,以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说:“杜及人工,李纯是气化。”这话是否可以解作杜甫是属于人世间的。其诗之工,登峰造极,一般诗家难以望其项背,尽管如此,杜甫还是人间的一份子,杜诗关注的是人间烟火,炉火纯青的艺术不但无碍于人们对杜诗的理解,而且正是诗这一艺术介质消除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时空隔膜和情感障壁。李白是凡尘之外的,仿佛是天上一团气化后的东西。李白的好些诗似乎不仅全无人间烟火气息,而且有反物质的特性。出神入化的艺术造境除了唤起后世读者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之外,更为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和诗歌表现的艺术世界增加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人只可激赏,不可玩实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李丽霞 《课外阅读》2011,(3):194-194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漫游之路。如何对生命意义重新定位?怎样的走路方式更适合于自己高洁的品性?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政治的失败使他不羁的心灵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的影响下,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下面笔者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一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耕读文化课程是江南水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乡农耕实践为平台,创新定位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脉络与要求。耕读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能激发学生耕读实践的热情,指导耕读探究的方法,更能促进学生耕读实践探究的深度研究,全面提升综合实践素养。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职高专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推进,特色课程建设的概念日益走进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本土化课程资源,如何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挖掘思政元素,体现课程育人的功能,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对于民族地区的高职教育,既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社会担当。基于此,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进行了基于蒙古族文化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并推广实施于实践教学中,对推动当地的幼儿园特色建设及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典诠释是儒家核心价值得以传承的基本形式。《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与时代问题的思索。中国古代的《大学》诠释,存在《礼记》之《大学》与《四书》之《大学》两种路径,代表着不同的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文本承载思想,不同的诠释路径背后是诠释者对经典思想意义体认的不同,表达了自身的看法,丰富了经典的文化意蕴。只有不断赋予经典新义,经典才有生命力,传统才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嵊州地方文化特色,以"风雅剡溪"古诗词课程群为例,对在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如何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下“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目标为黏合剂,通过逐回梳理、读思结合、以读带行三个层面挖掘《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准,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思政融合的策略,发掘语文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育人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17.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相当紧迫的问题。丽江宝山石头城的旅游潜力雄厚,民族文化的历史性、现实性和预见性如何实现,根据第一手资料,阐述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一些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职业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对接区域文化产业打造民族特色专业等策略,形成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新模式。广西立项一批中职示范特色校,实施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民族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人才培养上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吴琦 《职教通讯》2016,(5):71-74
孝道文化是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特色文化单元。在常州市创新式发展视域下,面对并正视老龄化问题,以传承常州孝文化特色品牌为基础,聚焦于孝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顺应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做好孝道美德的宣传、孝道文化的研究,依托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提升孝道传承的教育力度,同时,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弘扬孝行的主旋律,建构多渠道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并拓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孝道美德与常州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富强、和谐、幸福常州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