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生产资料占有意义上的公平;二是指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意义上的公平。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敷设了不可逾越的政治底线,还为当代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架构奠定了合法性根据和道义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共产党联合各民主政党的策略思想;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马克思、恩格斯联合民主政党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民主政党采取不同联合策略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不同时期,将马克思主义联合民主政党的策略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合作形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并加以制度化,实现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该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艰辛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理论指导,同时借鉴我国和西方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优秀思想成果,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各种公平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这一公平理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从革命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共延安时期领导的学术建设深刻体现着革命的历史逻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学理基础,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双重特征。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革命目标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也具有了“革命”和“建设”的双重使命;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维度来看,中共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提供学理基础和学术论证,体现着“思想创新”与“学术创造”的交互作用;从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通过指引研究方向、建立领导机构、制定文化政策、组织学术群体等领导方式,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形成灵活、有序、高效、创新的运行机制,不仅推动新民主主义的学术文化建设,而且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任务,实现了“学术文化建设”与“政治发展”的统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在新的社会实践条件下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我国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7.
人的现代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崭新课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高度关注人的现代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战略构想: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灵魂;人的现代化的目标模式;以及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邓小平人的现代化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人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指南。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在新的社会实践条件下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我国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历史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我国教育还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公平关系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领导人关于教育公平理论的阐述,为我国制定合理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有效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邓小平把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性、不平衡性和特色性的关注是毛泽东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思维起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民族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我们党关于民族理论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具有创造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实践活动,为社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成果;党的理论创新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三次伟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能得到发展;没有重大创新,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创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面向21世纪的伟大实践中,走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创立自己的思想、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论述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联系.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解放作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必要社会前提;把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并选择中国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变革的理论解读,对西方的社会发展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试图用技术发展的"三段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五形态理论"是错误的,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阶级矛盾、领导阶级以及所有制等问题的分析和论述是肤浅的。然而,后工业社会理论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认识当代科技革命、经济社会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的有价值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精髓问题理论 ,是邓小平辩证领导思想的思想渊源。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精髓理论 ,形成辩证领导思想的基础。运用矛盾精髓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邓小平辩证领导思想的杰出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党.理论创新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具体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公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两大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理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观才能推动教育公平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