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紧张度、对大类培养模式认同感等方面入手,对高校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后新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并且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应完善大类培养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和创造良好校园学习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法对某地方综合性大学2008、2009和2010级,按大类培养和按专业招生的在校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发现按大类培养的学生的专业思想特点是更加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在选择专业时更加理性,专业思想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类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为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制度优势,提高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浙江大学为例,对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威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24-124,126
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呈现规模大但水平低、效果参差不齐的新挑战,提升社会实践团队骨干领导力意义重大.本研究引入团队管理的概念,选取20名浙江大学一年级工学大类社会实践团队骨干进行实训,采用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为提升低年级本科生领导力提供培养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类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而其成效鲜有系统性分析。文章以上海交通大学工科大类培养为例,针对学生学习成效建立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评价模型,对比研究工科大类培养和一般工科学生学习效果。分析表明,相比一般的工科学生,平台学生学习效果更好,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平台学生学习成绩(总绩点、主干课程成绩)显著性较好;在能力方面,特别是工程设计、实践以及集成创新能力等方面增长更显著;在素养方面的优势有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等。该结果对大类培养模式的优势起到了支撑作用。最后,对大类培养的有效因素进行了讨论,其跨学科的课程体系、灵活开放的专业选择策略、多元专业背景的学习氛围和管理制度是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学习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创精神是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素养。高校作为科创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重视科创启蒙教育。近年来广泛被采用的大类培养模式为低年级学生的科创启蒙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科创启蒙教育“榕树模式”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在创新思政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多元联动的实践中做好低年级学生的科创启蒙教育,培育具有科创精神和爱国热情的时代新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物理大类培养模式下大一新生学习模拟电路(简称模电)难的现象,进行模电教学改革。通过明确学习要点、制作课件、学习Multisim软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模电实验室的功能、改进实验成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模电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改革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关乎各行各业专业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工科平台本科生小鑫的专业学习热情变化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情感社会学视角和16位大类平台本科生的访谈资料,探究大类培养背景下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变化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受到其学习期望与体验一致性的直接驱动;自我核心认知与情感是影响学生期望和学习情境定义的内在动力;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期望和学习情境定义的外部因素;防御机制的激活状态进一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未来,可重点从重视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优化专业分流及配套方案、建立学生学习情绪台账等方面激发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9.
结合信息技术类专业大类培养模式改革,介绍了信息技术类专业按大类培养的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及学生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从招生录取、教育管理、成绩考核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大类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下,高校应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学生能力、育人主体、路径载体、创新形式、长效机制等八个维度进行专业引导的探索,点面结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与专业间的优化配置,切实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趋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招生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学校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把住招生源头,促进专业的改造.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当前高校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下,高校应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学生能力、育人主体、路径载体、创新形式、长效机制等八个维度进行专业引导的探索,点面结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与专业间的优化配置,切实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趋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学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宽口径、厚基础、强实力、高素质”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向。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大类招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内涵及产生背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所具有的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实施大类招生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按照"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理念,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改革,贯彻"大类培养、加强实践、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复合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
16.
龚思怡  尹婷婷 《科教导刊》2022,(36):107-109
以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出发点的大类培养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文章基于大类培养的发展需要,针对性总结了本科生导师制发展中遭遇的困境,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内涵及意义,最后在大类培养模式背景下,对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可行性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本科教学质量,推动新时代大类培养背景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性化教学管理。近年来实行的大类培养模式,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改善了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使教学管理真正实现了"去政治化",运用多元化、多渠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管理模式,并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用具备"双师证"资格的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同时达到完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打通了专业界限,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对课程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同时赋予多彩的化学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编《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问卷》考察了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人口学和社会学变量的关系。结果发现:(1)影响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市场前景、他人影响、个人特点和专业特点;(2)大学生对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关注度与其性别和父母职业类型有关,而与其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经济收入无关。本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大学生在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做出更合理的专业选择,以及高校制定大类招生政策和大类培养方案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独立学院也逐渐采取大类培养模式。然而,较早推行大类培养模式的广西某独立学院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大类培养模式来完成。大类培养的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新世纪高校教改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