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须把握好综合的序、度、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形成的新课程计划、新大纲 ,要求中学刻不容缓地进行学科综合。认真把握好综合的序、度、例 ,对实施综合教学有重要意义。1 把握好综合的序1.1多样化的综合序 从综合的范围看 ,存在着章节综合→跨章综合→跨学科综合的序 ,后者尚可区分为单学科与多学科渗入及本学科先综合与他学科先综合等。从综合的时机看 ,存在着新课综合→复习Ⅰ综合→复习Ⅱ综合的序 ,还可细分为读、讲、议、练、评各阶段切入的综合。从综合的内容看 ,存在着知识综合→方法综合→能力综合的序。为建立更多的有利于贮存又有利于提取的知识模块 ,构建科学的知识网…  相似文献   

2.
一、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观高考综合科目,主要有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大综合等模式.广东2000年的高考综合科目,是理、化、生、政、史、地六科的文理大综合.通过研究分析2000年广东等省的综合科目高考试卷,我们不难看出,综合科目主要是考了两个层面上的综合,首先是学科内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其次是跨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渗透、综合.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容易还真不容易。何为综合?综合何为?如何综合?综合是否有一个集中的主题和基点,如何理解实践?综合的质量是什么?等等。综合实践活动有其规定性,综合实践活动应有其品格。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目前还只是在探索阶  相似文献   

4.
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地方综合三个维度,要素综合是提升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关键。从综合思维素养的内涵与高考对综合思维能力的要求出发,针对高三学生在自然地理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素综合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加强学生要素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以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形成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促进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今年高考,部分省将考综合科目,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动机当然是好的。但动机不一定等于效果,为对付综合考试而进行的综合研究已有背考综合的初衷。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即使不考综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不是什么新东西,以前在单科考试中,就考查过学生的综合能力,事实上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必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相似文献   

6.
一、综合课程的发展轨迹 及我们对综合课程的理解 事实上,综合课程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分化与综合是贯穿课程发展整个历史过程的一个基本矛盾,世界课程的发展正沿着综合——分化——综合与分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教师不清楚综合课程的涵义,更不知综合课程的理念,不了解综合课程的模式,不知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因而出现缺乏广度和深度、流于形式的综合课程。因此,从理论上对综合课程的概念、模式加以梳理,使教师明确综合课程的理念,了解综合课程的模式,逐步学会综合。这无论是在综合课程的实施中,还是在目前分科教学占优势的背景下,对实现课程综合化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综合科目与综合科目考试(一)综合科目的内涵综合科目是指根据建立在高中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原则与思路而为“3 +X”高考模式设计的考试科目。综合科目起源于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 ,是应“3 +X”高考改革模式需要而诞生的 ,它是“3 +X”高考科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3+X”高考方案的精髓。综合科目按学科类别划分 ,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按学科内容多少划分 ,可分为大综合、小综合。 2 0 0 0年广东实行的是大综合的考试 ,江苏、浙江、吉林、山西等省实行的是小综合考试。(二)综合科目考试的目标和内容综…  相似文献   

9.
学生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或跨学科知识多层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时代意义,学生综合能力的内涵,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四个方面阐述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多维化视角:综合课程研制中综合主体研究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课程开发中综合主体的定位应走向多维 ,综合课程中的综合主体包括课程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层层相递 ,环环相扣 ,同时又各具特色 ,多维化综合主体研究在综合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影视艺术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影视艺术的形成及其特征可以看到,二者具有若干本质的相似点,故二者合称影视要求,其特征概括起来有综合性、视象性、拟真性、组接性等显著特点,其中综合性即:再现与表的综合;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时间与空间的综合;科学与要求的综合;艺术与商业的综合,艺术本体内部的综合;创作主体的综合;接受对象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所谓高中数学综合复习,主要是指数学分科的自身综合和分科之间互相渗透的综合。从所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大致可分为“小综合”和“大综合”。比如,高考试题中的第二梯度的题目属于“小综合”,第三梯度的题目属于“大综合”。又如,下面的例1,是“小综合”的一个例子;例4.是“大综合”的一个例子。无  相似文献   

13.
顾园园 《小学生》2023,(12):37-39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活动经验,引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探究,细化、强化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导、指导;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动态生成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智慧,催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创新;要注重引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反馈,让学生反思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要不断改进、优化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科技育人、人文育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关注综合。在设计问题时要体现综合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多种学习形式的综合、注重学生各种能力、方法的综合,最终实现结果的综合——使学生通过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得到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3 综合”考试 ,是在没有形成考试所依据的综合课程大纲、教材以及考试说明 ,同时也缺乏国外同类综合考试的成熟经验参考的前提下产生的。改革就是探索、创新 ,设计综合测试试题必须构建一个新的思路。综合能力测试 ,着眼于“综合” :综合运用 (方法的综合 )多学科知识 (知识的综合 )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的综合 )。因而 ,我根据“综合”的要求 ,建立了综合测试试题设计的三维框架 (如下图 ) :其中 ,X轴为高中学习与综合测试内容范围相对应的学科知识 ,文科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知识 ,理科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也可以是学科内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在“综合”,包括科内综合,即语文内部各要素的综合,例如听说读写的综合、文学与非文学的综合、白话文与文言文的综合等等;科际综合,即跨学科综合,它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例如语文与历史的综合、与物理的综合等等;泛科综合,即打破语文学科的固有界限,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这三种类型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它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语文性”,它们应该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前提“是语文”,失去了“语文”“,语文…  相似文献   

17.
综合思维是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其培养应体现在地理教师的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而教师的综合思维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综合思维发展的直接因素,加强教师综合思维教学行为研究对学生综合思维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收集我国M省地理教师某项教学技能大赛16位参赛选手的教学视频,运用地理教师综合思维教学行为水平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其进行综合思维教学行为水平评价,发现选手们的综合思维教学行为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认为参赛选手综合思维教学目标设置缺失、综合思维教学意识不强、综合思维教学主观规范训练不够、综合思维教学行为控制自我认知不足等是地理教师综合思维教学行为水平偏低的四个主要原因。从原因出发分别提出提高教师综合思维教学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综合课程理论流派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课程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课程理论。在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流派。本文分析了知识中心综合课程论、儿童中心综合课程论、问题中心综合课程论、人性中心综合课程论四个综合课程理论流派的观点,探讨了这些综合课程理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理科综合考试,主要是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学科内的综合,首先是学科内骨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综合,能否抓好学科内综合的复习是关系到理综考试成败的关键,一、全面系统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3 X”考试前前后后已经搞了两三年,对于“X”(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而言,都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但都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其次才是学科间综合试题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主要在学科内综合里体现,学科间的综合不突破30%.综合的形式不复杂,仍然是依据同一情境材料。分学科单独(独立)设问,分别作答,实际上就是常说的“拼盘”。因此,对文科综合的复习有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