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家义利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爱人”、“重义”、“丑私”、“术慎”是先秦儒家伦理的义利思想的特点,其对当今中国社会仍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传统义利观中也有积极的一面,体现出一种着眼于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人们的义利观,不仅要受到社会根本制度的制约,而且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要受到不同的具体管理体制的影响,正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人们只有首先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义和利表现为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从根本讲是吻俣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完全能够实现人民群众中的局部,个人利益与整个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探析儒家"义利之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对当代社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被称为"儒家第一要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义利之辩"持续了几千年,大体上形成"利者义之和",重视"利"但必须受到"义"的规范。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必须在在国家整体利益为先的前提下,以义为上,利在义中,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葛恒阳 《教育与职业》2007,(33):127-128
义和利是人们价值取向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义和利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和利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仍存在着注重实惠和功利,轻视理想和奉献,即“重利轻义”的倾向。对此,教育者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用正确的义利观给予科学的引导。邓小平的义利观是社会主义利观的表现。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看,它都是客观、科学、正确的。故此,我们应用邓小平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将来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义观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伦理与利益的基本观点。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对孟子的义利学说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0.
义利观是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道德建设必须深叩义利问题 ,并在确立正确的义利观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应有的成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王泽应教授撰著的《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一书 (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4月出版 )的问世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和如何树立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的问题。该著在历史、理论和现实三维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研究体系。作者在书中详尽地…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义”与“利”的结合,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的统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以义居首的前提下实现义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的关系,不仅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又有了新的内容。本文着重对传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给予批驳,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种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在义与利、荣与辱、苦与乐等问题上的精深内蕴,是当今青年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一笔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汲取传统儒家价值观精华。促进新一代青年健康价值取向的形成,成为时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关系中是主张以“义”为重的,但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只不过是主张人们对利的追求应当以“义”为指导,强调“义”对“利”的必要制衡。更为重要的是,“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维护人的尊严与崇高之必需。先秦儒家批判利欲的主要锋芒是指向唯利是图和为政贪暴的。先秦儒家对每个主体都循义而行、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对重义尚德的崇高人格的追求,都有着普遍的、恒常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荣辱观及其价值透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在思想上有一致性,具有道义论的特征。其强调荣辱的自我感悟、自我评价思想,闪耀着真理性的理论光芒。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尤其是个体注重道德人格的养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它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义利统一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为导向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价值生成机理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诉求。遵循义利统一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应当在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需求和发挥思想引领的统一中得以实现。为此,应该以人本价值为基点,构建义利统一的合理教育内容,并在价值主体的双向互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化中,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向来备受历代思想家所关注,其中儒家的有关学说最具代表性。主要表现为道德本位、忠君尊上和家族中心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儒家学说的深层结构和内在价值,对我们今天如何搞好:“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儒家"义利合一"思想和现代企业顾客价值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顾客价值导向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基于儒家"义利合一"思想,树立现代企业顾客价值导向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推动现代民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