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子今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从6月23日至26日南京电视台“社会大广角”栏目播出了四档系列专题片《南京,对毒品说不》。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同时也受到了有关专家、领导的好评。反思采编过程,困扰我们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较大的典型案例的侦破过程无法再现,如就毒品的犯罪情况而言,仅仅把眼光落在事件本身的冲突上就会走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2.
王盛 《大观周刊》2012,(28):64-64,63
毒品问题长期以来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巨大危害,近年来,以冰毒、摇头丸.K粉等苯丙胺类的新型毒品犯罪愈演愈烈,毒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和武装化,犯罪区域也由东部沿海扩大到整个内陆地区,社会危害性也越来越大。本文试图分析新型毒品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将来打击毒品犯罪的工作提供各种预防对策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赵锦海 《大观周刊》2011,(42):27-28
侦查讯问,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犯罪事实、获取相关证据,依法对犯罪嫌疑人以言词的方式进行正面审问的一种常规性侦查措施 。办案人员进行侦查讯问的目的是通过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直接的“言语问答”,从而查清案件基本事实、厘清犯罪线索脉络,同时也可以以此扩大侦查成果,  相似文献   

4.
彭琨 《大观周刊》2011,(40):22-22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根据犯罪心理学的原理,针对犯罪嫌疑人异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通过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各方面的特点,从而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状况和家庭成员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的一种刑事侦查手段。近几年,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渐渐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刑事侦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日前,笔者浏览到某报刊的一篇案例通讯,文中对犯罪嫌疑人如何犯罪预备、如何对少女施 暴、如何毁尸火速、如何伪造现场、如何编造谎言逃脱公安侦查人员的侦查询问,等等,写得洋洋洒洒、淋漓尽致。这类案例报道简直成了违法犯罪分子的“教科书”,读后实在令人担心和忧虑。 笔者从事刑侦工作多年,参与了多次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审理。破案后,常有犯罪嫌疑人交待其“高明”的犯罪手段和伎俩时,竟然大言 不惭道:“我是从报刊上典型案例中得到的启发,学习的经验”。案犯如此交待,在场的刑警无不震惊、哑然。 诚然,刑事犯罪是一种复…  相似文献   

6.
《出版视野》2009,(3):34-34
“洗钱”(Money Laundering)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现代各国法律对洗钱的解释不完全相同.金融机构反洗钱比较权威的机构巴塞尔银行法规及监管实践委员会.从金融交易角度对洗钱进行了描述:犯罪分子及其同伙利用金融系统将资金从一个帐户向另一个帐户转移.以掩盖款项的真实来源和受益所有权关系:或者利用金融系统提供的资金保管服务存放款项”。即常言之“洗钱”。  相似文献   

7.
北京某报曾刊出一篇引题为《虎门销烟纪念日销毁135公斤毒品》,主题为《警方整顿三大毒品黑市》的报道。报道的题前提要中更有“警方公布了三大毒品地下黑市和八个毒品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用语。笔者认为这里的“毒品黑市”、“毒品地下黑市”及“整顿”.用得很不妥当。  相似文献   

8.
犯罪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中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 《新闻记者》2006,(4):46-49
犯罪新闻(Crime News)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门类,由于其关系社会秩序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危,具有监视社会的传播功能,因而得到了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的特别关注。犯罪新闻报道的话题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街头犯罪、恐怖主义、腐败、毒品以及经济犯罪”。这类新闻题材由于现场感和纪实性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者迎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收视欲望。所以。犯罪新闻报道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率、收视率和点击率。根据一份美国关于1990~1996年各大新闻网的十大新闻主题调查中,犯罪新闻报道比其他形式报道多得多。超过经济和健康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毒品犯罪,仍然是当前我国刑事犯罪的主要方面,也是威胁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遏制其漫延发展的势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就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毒斗争的情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人权保障是刑诉法修改的基本出发点 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核心内容就是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总则,明确宣示在刊事诉讼活动中,既要有利于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运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公民社会和国家利益,又要有利于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注意对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的保护,做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这是继“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之后我国又—件注重人权保障与发展的大事.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作为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现实社会难以应对的文明和伦理问题.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冲突、信息欺诈与信息垄断、数据爆炸与个人隐私、自由的边界与社会责任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今,网络用户数量庞大,网络社会具有复杂性、全球性、虚拟性,给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且带来新的挑战.网民是网络社会的细胞,是网络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和组成单元.网民应网而生,有什么样的网络,就有什么样的网民;网络因网民而兴,有什么样的网民就有什么样的网络.  相似文献   

12.
谷永超 《青年记者》2016,(31):74-75
随着数字技术的升级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不但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便利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为一些犯罪的实施开拓了新领域,比较典型的就是通过网络实施版权犯罪.网络的特殊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版权犯罪出现一些新特点,由此给版权的刑法保护提出了新问题.鉴于此,笔者拟对网络环境下版权犯罪中的“复制发行”的特点及认定进行探讨,以期裨益我国刑法规制网络环境下的版权犯罪.  相似文献   

13.
杨路锦 《大观周刊》2012,(48):52-52
近年来,新型液状毒品失量出现,由于液状毒品纯度相差教大、重量落差较大的特点,结合现行立法中以实际重量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已不再具有合理性。应以新型液状毒品的出现为契机,为毒品类犯罪的定罪量刑划分设立新的标准,以含有纯毒品的重量作为定罪与量刑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一、图书馆犯罪特征所谓犯罪,根据其对象大致可分为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两种。前者的对象是各种财产和设施,设备的盗窃、强占、敲诈等属财产犯罪;后者的对象是人,杀人、强奸、暴力行为等属暴力犯罪。图书馆犯罪几乎都属于财产犯罪。较常见的有盗窃、破坏图书、杂志、缩微胶片、缩微阅读机、卡片目录柜等。情节更为严重的是纵火破坏。此外还有流氓行为及毒品交易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人们把从事这类活动者叫作“有问题的读者”。偶尔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双重逻辑下,中国社会已然呈现出网络社会的特征.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社群则是网络社会中人们新的结群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在当下的多元社会中,网络社群在社会治理的多元体系中日益成为其中的一元主体.提出并重构网络社群概念,能激发我们“社会学的想象力”,了解并洞察我们身处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而且,重视网络社群的崛起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对建立民主和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朋飞 《大观周刊》2012,(46):96-96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有诸多特征,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与范畴也不甚明了。在研究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侦查之前,界定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的范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犯罪学与刑法学对计算机犯罪的研究视角入手,探讨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17.
娱乐场所中的新型毒品犯罪具有种类多、犯罪行为隐蔽性强、风险小、交易快等特点,社会危害性巨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打击对策,加大对该场所内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以达到惩治犯罪,净化娱乐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作为底层逻辑建构起一个人人连接的去中心化关系空间,个体意见在群体互动和集体行为中显现为某种规模力量,即“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网络空间中规模力量的典型表现。如何对其进行应对和引导,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后疫情时代背景,观察由流调引发的网络舆论,发现其中蕴含着“凝视、消费与建构”三重力量,并通过分析这种“无组织”的组织过程及“组织力量”的社会作用机制,探讨其蕴含的公共价值及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
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毒品犯罪的发展趋势与遏制对策》一书是公安大学崔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公安部部级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全书五十万字。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对这项课题成果的鉴定工作,为此认真审阅了该书,可谓先读为快,读后感慨颇多。 众所周知,毒品犯罪是当今世界一大公害。如何遏制毒品犯罪,是中央领导、决策机关、实战部门和全国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已出版的有关毒品犯罪的各种书籍,大多是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猎奇性的著作,或者只是偏重于研究惩治毒品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而对这一特种犯罪的发展趋势与遏…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犯罪     
李成方 《青年记者》2010,(10):42-43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犯罪以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犯罪。当然这只是网络犯罪的一个最基本的定义,因为网络犯罪的犯罪手段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变更的,它的犯罪面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拓宽的,同时因为各界对于网络犯罪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且各个国家的网络计算机技术不尽相同,所以对于网络犯罪的定义,学界一直未予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