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震 《大观周刊》2011,(38):15-15
继承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教育进步,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补时代之偏。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否则口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孔子提倡的德育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2.
鲍梅 《大观周刊》2012,(38):225-225
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的结合,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发挥其精华的一面是教育工作者们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文化素养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整理了教育实践与理念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文明里的探索,批判了应试教育与专业主义教育,根据新闻与传播工作对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提出了一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提高文化素养为根本的改革设想。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正在终结,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以培养文化素养为根本的终身学习正在取代传统教育,当社会正在向以人为本和建构和谐关系发展的时候,教育应当率先而行。  相似文献   

4.
韩汶璐  李蔓荻 《今传媒》2023,(11):37-4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媒体时代,各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举措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教育平台、教育形式、管理机制四个角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崭新力量。  相似文献   

5.
贺玉兰 《出版广角》2015,(15):122-123
顾友仁先生所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书,是从传统文化融入的维度探讨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的力作.全书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我国思政教育创新的前提、背景、历程和使命,尤其对当代思政教育单一“政治性”的现状进行纠偏,从内化的高度提出了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历史使命,并勾勒了中国特色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一部具有很强学理性和启发性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一书系统梳理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脉络及内容方法,辩证分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主张汲取传统教育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智慧既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需要,也是古为今用、服务当下语文教育的需要,对教育出版亦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会学校是近代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以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语言的教育载体。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中国教育也因教会学校的参与而加快了改革步伐,将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转变为紧跟时代的新式教育。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共同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文化自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本文着力解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问题,通过进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与分析,初步探索形成"融入"工作的路径策略,倡导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三融"工程,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实,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有利于引导高校师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1):110-114
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开展教育的职能。以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其书法学习空间的构建过程,利用其资源、人才和空间优势,搭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交流平台,分享了开展传统文化体验的具体实践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作者:顾明远定价:36.00元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流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而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本书以文化为视点,透过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教育制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以此彻底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从而探索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璀璨瑰丽,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华民族特征的形成。而语文教育蕴含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祖先的精神和智慧,传承着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智力和思想启蒙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素养的熏陶,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生命深处萌发传统文化的种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1月诞生在燕赵大地上。 10年来,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那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把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可歌可泣的古今名人等,融入少儿图书出版中,既弘扬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又使少年儿童在学习和阅读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意义]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对传承创新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也被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本文对当前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及已开展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以期助推高校图书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良性发展。[方法 /过程]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42所高校图书馆近十年开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行网络调研和分析。[结果 /结论 ]高校图书馆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不足:存在力量单一的局限性;特色化、区域性特征有待彰显;活动形式有待提升和普及;发展不均衡,教育层面有待拓宽。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以下五条发展策略:汇集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协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地域文化,特色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育形式,深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拓宽教育层面,以国际视野助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新媒体提升教育手段,科技助力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党史学习教育出版与文化记忆关系密切.党史学习教育出版为文化记忆建构提供合适的内容和叙事模式,文化记忆建构是党史学习教育出版的目的 之一,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出版必然要思考有助于接受者形成文化记忆的内容呈现方式.党史学习教育出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记忆建构,为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坚实的文化底蕴.而融媒体利用技术优势,可有效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出版传播效果和实现中华文化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作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如加强制度建设,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组织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教师的垂范作用带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16.
安平 《今传媒》2007,(11):74-74
(本刊讯记者安平)传统文化的勃兴,为广告界提供了从传统文化角度探讨广告的契机。2007年10月20日,由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研究所主办,陕西省传播学会和陕西省广告协会协办的"中国广告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来自全省广告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管理机构的领导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广告与传统文化、广告教育、陕西广告业现状等话题。  相似文献   

17.
常永强 《今传媒》2023,(11):45-48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媒介形象正在向可视化方向转变,并凸显出即时性、交互性、社群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基于此,笔者提出要从新媒体话语形象和文化传播者形象两方面入手,通过活用新媒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挖掘文化资源以及塑造文化品牌等方式,重构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形象,旨在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何岩 《新闻前哨》2022,(2):71-72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应当成为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要运用新媒体推动融合教育创新.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如何推动新...  相似文献   

19.
许开凤 《图书馆论坛》2002,22(5):172-173
本文首先论述了图书馆典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丰厚资源,然后进一步论述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以及图书馆在人文精神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璀璨瑰丽,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华民族特征的形成.而语文教育蕴含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祖先的精神和智慧,传承着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智力和思想启蒙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素养的熏陶,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生命深处萌发传统文化的种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