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金凤 《大观周刊》2012,(48):232-232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长期与父母分离,甚至有的父母为了节约钱,几年也不回一次家。孩子长期不能与父母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导致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孩子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和群,没有亲切感;有的孩子自私.  相似文献   

2.
杨丽萍 《大观周刊》2011,(43):65-65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个山城初级中学,一千多学生,学校各处室机构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合理,但是没有专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部门。每次听到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说某某学生的问题怎么解决都没有效果时.我会想到孩子的问题可能出在心理上。应该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人民的名义》创造的收视神话,反腐剧继2004年沉寂之后,再次回到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观众所表现出的收看、点播、热议等收视行为,受到其收视心理的驱动。反腐剧作为类型剧,观众的收视心理既异于其他类型剧,也有其自身共性,因此探讨反腐剧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指导意义。《人民的名义》所取得的口碑、"票房"双丰收,使其成为了探讨反腐剧观众收视心理的绝佳代表,观众在收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期待视野、移情、娱乐等心理因素,在我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下,呈现出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4.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5.
方慧平 《大观周刊》2011,(52):141-141
学生进入职校后尽管实际年龄变化不大.但心理年龄有较大跳跃。他们从无忧无虑的少年学习阶段.到必须为就业准备的职业教育阶段的跨越.必然对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在生理上.他们并没有明显的质变。但在心理上.特别是在换了一个学校、到新的群体中之后,他们中大多数会觉得或者说自以为比过去“成熟”多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不加考虑的表现自己.应该考虑如何表现自己以及表现后的结果和影响等等。这时候的他们会认为:老师一提问就举手发言太幼稚.  相似文献   

6.
社会心理学表明,人是追求类似性的,希望自己的心理行为与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相一致。当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图书的选择上,就形成了一股股阅读潮流。反推之,在出版实践中,我们应该事先掌握了读者的心理需求,主动地创造出新的阅读潮流,本文试图做这方面的尝试,从近几年的畅销书中归纳出读者的五类心理需求,找到打开读者心灵的密码。  相似文献   

7.
薛芳 《大观周刊》2011,(51):160-160
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王新娜 《大观周刊》2012,(21):182-182
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个人为中心,没有别人.不能自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健康的人格。我在上《谈骨气》这一节课的时候,让我对这话更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课堂拓展环节中,我给出了这样两个材料:  相似文献   

9.
王易 《大观周刊》2013,(5):30-30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物质存在的纵深度和伸张度的表现。雕塑空间大致可以分为实空间、虚空间、压缩空间、静或空间、动式空间、外拓空间和内聚空间。世界雕塑史其实就是感性空间和理性空间的探索历史。心理空间是雕塑实体带给观者的心理感受。心理空阃即空间感。其本质是实体向周围的扩张,这是人类知觉的实际效果。我们常说空间的张力是凭借实体而产生的,但却存在于空虚之中,这种张力来自实体的内力运动变化冲击表面而击发的,形成虚运动之势,所以说空间的张力是空闻的本质。研究雕塑的空间,我们就是要研究这一空间本质。挖掘和探索雕塑的空间,就当代的现实意义来说.在实践领域.他已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但是就理论方面的贡献,他的意义在于从中我们可以揭示出一种缘于这种深层背后的文化现象。雕塑的空间探索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精神.揭示了时代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邹媛 《中国出版》2022,(S1):110-114
人类追求无障碍的梦想从未止步。近年来,“国际爱耳日”“世界自闭症日”“世界爱眼日”“国际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等越来越多的公益节日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融合教育也在各个学校普及推广。在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有着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缺陷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特殊儿童。他们虽然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但更需要强有力的心理自助。通过心理自助,孩子们可以认识到,缺陷只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比与不比     
范俊强 《出版参考》2010,(12):11-11
在平时的谈话中,常常听到别人说:“人比人。气死人”和“人比人死,货比货扔”。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人跟人没法比。信奉这些“经典”的人,多是在遇到或说起比自己优秀的人时的搪塞,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找一个台阶下。这不仅凸显出一个人安于现状的心态.更体现出他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与传统媒体下的表现有相似的部分,也有很大不同,有着信息时代鲜明的印记。面对频发的网络事件,网络受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网络受众也更加值得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事件,来研究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其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已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体现出我们党对民众的真切关怀、社会对人的真情关爱以及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经济新闻之多,数不胜数.怎样报道这些新闻,必然表现出记者的倾向性.我们当然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报道经济新闻,反映党和人民发展市场经济的愿望,来表现自己的鲜明的倾向性.然而,有的经济新闻所表现的倾向性却不能尽如人意.例如:元月下旬××县××林场竹胶板厂爆出一条新闻:这个厂生产的竹胶板在市场上走俏,买主自愿抬高价格购买,厂方倒嫌价高.成交十万件竹胶板的合同,厂家共少得利润2.8万元.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12,(20):193-193
“职业倦怠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严德 《大观周刊》2013,(3):237-237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一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舆论学的研究中是否该关注心理问题,对此学者们并不质疑。但是,怎样去研究舆论中的心理问题呢?当我们看到舆论中积极表现的意见和态度,尤其是这些意见和态度以非常强烈的气息将公众卷入其中时,是什么在支持着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4,(5):45-45
一所著名商学院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该校毕业生在毕业初期表现良好,但10年之后,他们就被一批更加老于世故、更加注重实效的人所超过。进行该项研究的教授这样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教给他们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怎样识别机遇。当机遇敲门的时候,他们挂出的是‘请勿打扰’的牌子。”  相似文献   

19.
西方媒体的偏见从何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越来越密集,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观察和认识西方媒体的机会,它们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眼光在看中国,在那些报道的背后又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受众心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  相似文献   

20.
谈话节目的策划、流程和选题,以及主持人的控场都是影响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如何把这些谈话节目的重要因素进行整合,策划出怎样的文案,现场设计怎样的环节,主持人靠什么控场,嘉宾如何才能在现场有出彩的表现,观众怎样参与到谈话中来,这些就是做好谈话节目所必须修炼的内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