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像(图像、影像)是大众传媒时代最为普遍的审美元素,也是视觉文化的基本元素.人们对视像的关注,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的认定是平面化、去中心和无深度的,而又把这些特征和视像的普泛化联系起来.本文通过对现象学哲学中最核心的范畴“本质直观”及相关概念的阐发,揭示了视像是可以蕴含深度的.文中从“本质直观”和“明见性”这些现象学观念的视觉性质出发,勾勒出现象学中从感性直观到范畴直观的途径.杜夫海纳关于审美对象的深度问题的论述,也为本文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借鉴.笔者主张对后现代主义的视像理论不能只是描述,而是要进行建构和批判.如此,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方法论,开启对视觉文化的深度研究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写在前面     
李向阳的《论政治文明与媒体权利》从政治上层建筑与传媒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切入,认为当下政治民主的发展,对媒体权利尤其是新闻法治的呼唤十分迫切,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符合国情的媒介制度设计,以及对媒体实行多元共治的内外治理. 张晶的《视像的深度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通过对现象学哲学最核心的范畴"本质直观"及相关概念的阐发,不但揭示了视像可以蕴含深度,并且勾勒了现象学中从感性直观到范畴直观的途径;此外,本文认为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方法论,是开启视觉文化的深度研究的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流派,是西方存在主义、解释学的来源,要更清楚地把握西方现代哲学的来龙去脉,研究现象学是必要的。《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是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于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这是他全面阐述现象学基本理论的初步尝试,如瓦尔特·比梅尔指出的:“胡塞尔此后一直没有离弃五篇讲稿中的基本思想。”(第3页)所以,研究《现象学的观念》,对于弄清楚现象学基本理论的要点,是很有助益的。胡塞尔最初的哲学思想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他曾崇尚过穆勒的实证主义哲学,用心理规律说明逻辑和数学的规律。后来他认识到,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心理科学都不能成为哲  相似文献   

4.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媒介效果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外界的质疑,其中尤以加特林和高内特两人的批评最有影响。但他们对效果研究的批评乃是基于自身的批判范式取向,是不同范式之间的话语对抗,而不是从媒介效果研究所信奉的实证范式内部去揭示其先天不足。通过重读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对客观主义限度的揭示,我们可以获得一种从实证方法本身来理解媒介效果研究局限性的新视角。而胡塞尔哲学后期发展出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则为超越客观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提供了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方法是一种以"本质直观"为核心的哲学方法.与传播学两大传统学派所习用的经验方法和思辨方法相比,现象学方法既能突破前者的"经验一般化"困境,亦能补足后者的"先验判断"缺陷,从而实现对传播学研究的传统方法的超越.从在这个意义上看,代表了一种全新思维态度的现象学方法,足可通过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一种"思的可能性"而与传统方法形成互补,由此展现出它在这一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纪录片创作中的"口述",一般指相关事件的当事人面对镜头进行回顾性的描述,借以还原关键事实或心理体验。在"纪实"和"虚构"之外,"口述"是纪录片创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法。站在现象学的视角,三者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统一于"直观"这一根本属性。可能有人会问:"口述"指"说","说"本来就是对应于"听"的,那么还存在什么"直观"呢?这里也许有必要再强调一下:现象学意义上的"直观",是一种知觉系统的整体感知,当然包括"听"。"直接"  相似文献   

7.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翻译出版,使得胡塞尔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被比较完整地引入了汉语学术领域,这个部分是理解胡塞尔的一个重要视角。尽管如此,由于胡塞尔的思想资源极为丰富,这个视角也只能提供窥视他的思想大厦的少数几个窗口。好在现在有许多致力于胡塞尔翻译的学者而且成果卓著,因此自己也就偷得借口,不准备再每每攀上胡塞尔的肩膀,首先借他的高度、从他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但却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有争议性的哲学家.他以现象学入手开始自己的哲学研究,却以解构主义大师著称于世.他有三部关于现象学的重要性著作,却无人将其称之为“现象学家”.吉林大学王庆丰教授的新著《德里达发生现象学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方法与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研究长期难以突破的根源在于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上的欠缺,本文根据新闻理论研究的理想目标,首先对现象学中的“本质还原”方法进行了必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这一方法对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应当用“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和“媒体形态”三个概念作为新闻理论研究新的逻辑起点,并以此来建构新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情报学理论思潮:现象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现象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观点予以概述的基础上,从信息的现象学本质、信息行为中的现象学、信息技术中的现象学三个方面分析了现象学在情报学中的主要体现。最后从完善情报学的哲学体系、改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两方面分析了现象学对情报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方法作为哲学方法的一种主要强调本质直观性,较之于传播学传统经验方法而言,主要优势就在于能够避免先验判断的问题,这样一种应用优势本质上是传播学研究的突破和超越,为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是人类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生动,最真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前期拍摄中,作为纪录片摄像,是纪录片能否拥有良好画面的关键的一环,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摄像只是一个技术上的熟练操作者而已。作为纪录片主创人员之一,他除了应理解贯彻编导的意图之外,更要有自己的创作思维,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编导意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摄像机为受众还原事件的本质,通过画面的再现为受众讲好故事。本文以《中轴线上的老福州》为例,阐述纪录片摄像应如何在编导意识指引下,运用专业技术手段,以真实的画面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以现象学研究方法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为主题,对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加深对此方法的认识,为后续图书馆学者开展现象学及其他定性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方法/过程]通过广泛的检索策略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探讨基于图书馆工作的现象学及现象学方法、现象学与扎根理论研究法、民族志方法的比较、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实践等内容,最后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结果/结论]研究认为现象学方法目前应用范畴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素养中的现象学;图书馆人员信息服务工作中的相关实践经历;知识管理、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互动研究;人的信息行为与技术的交互研究等方面,最后总结出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步骤、难点与挑战及策略建议,以丰富图书馆工作研究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面对如火如荼的媒体竞争,电视以它声画并茂的表现力、感染力、冲击力的特点,“同步见证”的优势,无庸置疑地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传媒。电视直播以“秒”为计算单位,以对事件现场几近真实、实时的还原,为历史留下了最直观的记录,为受众提供了第一时间的视觉与心灵的全新感受与冲击。电视直播在衡量电视台实力的同时,也昭示了电视生命的原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徐宾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3):17-21
目前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多采用数值描述,不能直观、形象地体现所评价图书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公差带的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描述方法:将读者满意度容忍值、满意度期望值、满意度实际感知值以图形的方式体现出来;提出感知多边形和满意度期望圆、等价圆、容忍圆概念;分析感知多边形面积和等价圆半径等属性与读者总体满意度的关系。采用该方法对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读者满意度进行表征和分析,表明该方法可直观形象地分析差距,发现改进的重点和方向,为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描述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客体较之自然客体更容易激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根据自由情感的质和量的差异,将其分为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和沉浸型自由情感三种类型。所谓低碳艺术就是在文本构成上以客观真实为特质,以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或主观真实为基础条件,在与审美主体互作中能够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从而促进审美主体身心双重健康的艺术文本,其中客观真实是构成低碳艺术文本的充要条件。一个低碳艺术文本客观真实的实现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基于直观真实或超现实真实;二是基于主观真实。  相似文献   

17.
扈晓 《大观周刊》2013,(12):11-11
胡塞尔的“生活世脊”具有直观主观相对性、非课题化性、奠基性和主体间性的特征。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是实践的,立足感性、具体的现实生活,实现了哲学思维的根本变革,在实践的范围内解决主体间性的问题。比较可知,他的实践哲学已经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脊”,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现象学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目的是恢复人的生存意义,拯救欧洲危机。现象学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哲学领域.而是向许多人文社科领域渗透,时至今日,现象学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并且是我们理解现代以来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能缺少的通道。  相似文献   

19.
尹兴 《编辑之友》2017,(5):90-94,9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动态“图解新闻”成为一种广泛流行、全新样式的新闻报道文体.它以“图像”为核心表达媒介,调动一切视觉元素来重构新闻核心事件,满足传媒受众对新闻信息直观化阅读、多样性选择的需求.动态“图解新闻”的传播者借助平面画像、动画文本和视频文本来还原新闻现场.动态“图像”取代了传统媒体抽象的解释性文字,以直观逼真性、现场还原性、多向互动性、高度综合性的新媒介特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跨越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葛蕾 《东南传播》2013,(6):70-71
电视人物专访按照主题可以分为个性类人物专访、话题类人物专访以及事件类人物专访三种类型。其中事件类人物专访是指针对某一时间段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为了了解事件的深层原因、还原新闻真相,主持人对当事人或其他相关者进行采访的一种节目类型。事件类人物专访与调查性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的是通过对人的采访来还原事件的本质。为做好事件类人物专访,笔者从选题、采访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水准以及场景布置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