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学生应试作文常出现的问题是,内容空洞,立意不新。原因在于,学生在思维方面存在着一些障碍:如思维单一。思考问题时,简单求同,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容易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缺乏对材料的分析、思考;再加上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本文根据写作的过程,从文体定位、命题、立意、段落建构与设计等方面进行思维的引导和点拨,并附有参考题目、自主练习题目和解题导引等。旨在通过这样的训练,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作文水平。下面是笔者设计的一则关于作文思维训练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正>考生在写文章之前,要先确立文章的主题,然后才能动笔。面对"立意自定"的考场作文,如何在文章立意方面抢得制高点,从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得分呢?笔者认为,文章立意一要求深,二要求新。一、立意求深深刻是作文发展等级的能力要求之一。立意深刻,是指能透过表象深入挖掘,解释其蕴含的深意。1.围绕提示语,发散思维一般来讲,我们在写作立意时,都应该认真审读提示语,深入挖掘作文文题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命题  相似文献   

3.
陈燕君 《学语文》2003,(5):28-29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题型 ,但它不是全方位开放 ,而是有所限制。所以 ,把握好作文题的限制仍是关键。话题作文就给出的材料来看 ,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三类 :1.启发性话题作文 ;2.隐性限制性话题作文 ;3.限定立意性话题作文。下面就来谈谈这三类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一、启发性话题作文的审题。这类作文题给出一个启发思维的材料作引言 ,这个材料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给学生提供许多侯选角度 ,或让学生由侯选角度类推一个新角度来行文。这类作文的限制比较宽松 ,审题一般可从给出的话题上下功夫 ,仔细审好题目。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阶段学生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往往不从审题客体入手,武断地从审题主体(即考生本人思维)入手来确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角度,导致作文审题立意"万能角度"的出现。而且不少老师对此也存模糊认识,有的虽然从感觉上觉得这种审题立意不大妥当,但却从理论的角度不知所云;甚至有的老师则完全认可这种角度,确实给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思维带来极大混乱。对这  相似文献   

5.
"快、准、新"是考场对审题写作的要求.以下,以2006年高考作文题为例,就如何进行考场作文应对作一探讨. 一要顺势而作.就是按照命题者的意图,或面对此情现实生活中一般人习惯的思维方向加以发挥.这是考场作文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保险的做法.作文题无论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或是情景作文,总会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写作线索,或提供一个主观意向,或提供一个写作范围.考生顺着这个大势去立意写作,也就八九不离十了.顺势而作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作文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活动,更需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是思维的果实,立意是文章的核心,立意的优劣往往是文章成败的关键。立意不新、不深、不高,是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新”,就是要有新意,能打破一般思维定势的束缚,文胜一筹;“深”,就是立意要深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文的立意要有创造性,而创造性的特征是其独特性和变通性,要想具备这种思维品质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作文多向性思维训练对培养同学们这方面的思维品质很有帮助。下面有几个话题作文,分别对其进行立意思维训练。1.以“考场”为话题的立意训练。“考场”这一文题的内涵有多种指向,文题的意义有本义的,有引申义的,有比喻义的;并且无文体限制,可以多角度多侧面进行立意。下面的选项中,最佳立意的角度是:();如作宽泛些的要求,可写的角度是:();不宜作写作角度的是:()。A.介绍学校考试时考场的设置、环境及考试的情…  相似文献   

8.
作文立意本质上是一个思维问题,当前高中生作文立意主要存在立意不准、立意肤浅、立意不新等问题,反映在思维能力上主要表现为缺乏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新颖性。文章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着眼,从准确分析概念、善用发散聚合思维、巧用逆向求异思维等角度来阐明提高学生作文立意的方法。同时,在强调思维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会生活,为思维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话题作文由于降低了审题难度,既不限定文章的选材立意,也不规定表达方式或体裁。在这种情况下,考生的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创意出新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话题作文如何出新呢?"意"犹帅也,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立意出新最重要。立意要出新,就需要对话题及所给材料,从不同角度作深入透彻的思考,避开习惯思维的束缚,排除别人作文中可能写得较多的立意,另辟蹊  相似文献   

10.
大凡写文章必先立意构思,形成文章的基本思想.古人对构思立意的重要性颇多论述,"意在笔先";"命意贵深";意忌"庸、陋、袭"等等.这里所说的"庸"、"陋"、"袭",就是指文章的立意不高、构思不新、因袭前人、人云亦云.这类文章体现出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由于思维的惰性,习惯于按固定的思路来分析文题,就必然会囿于旧的思维模式而难于创新.用求异思维构思立意,目的在于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另辟蹊径,标新立异,达到"命意贵深"、"意取尖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作文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真所谓"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在作文审题立意时如能自觉运用选言思维,则会使我们的作文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什么是选言思维?一、选言思维的含义我们不妨用葛亮选择"空城计"的例子给学生形象地加以解释,以消除他们对陌生概念的畏惧感并对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  相似文献   

12.
每年中考作文,只有不多的一些考生能得高分。究其得高分者的奥秘,除了选材新、立意新等之外,就是作文没有明显“硬伤”,在各个环节上丢分少。相反,大多数考生得分不高,并非都是材料、立意、结构的问题,而是“硬伤”累累。因此,医治作文中的“硬伤”刻不容缓。作文中的硬伤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不会拟标题。近年来很多省市的中考是供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都是要求自拟题目。大家都知道,“看文先看题”,“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可见题目是何等重要。去年河北省的中考作文话题是“把握”,很多考生就简单地采用“把握”作标题。这样,阅卷老师看到…  相似文献   

13.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成为社会的焦点.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社会评价极高,一方面源于作文话题贴近学生、直面现实,体现了作文教学鲜明的导向性;另一方面源于采用漫画形式命题,颇为新颖,也很见学生审题的功力.高考作文题采用漫画材料并不是新创造,但许多学生却没有真正掌握漫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很有必要针对漫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4.
立意与思维     
古人云":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深,无以中要。"(清刘熙载《艺概》)其中之"识",除了认识、见识之意,还有思想、思维之意。就现在盛行的"话题作文"而言,它不设审题障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但放开手脚的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来立意。而且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有  相似文献   

15.
古人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件事,同一个题材,写作角度不同,突出的重点就不一样,说明问题也不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横看”和“侧看”,进行多角度思维,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问题。例如一题多作换角度:有时出一个题,让学生做二、三次,从不同角度去写,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如《落叶》一题,可以从如下五个角度,五种立意去写:  相似文献   

16.
"作文评分标准"对高分作文有"深刻"、"创新"的要求,这大概是思维灵活、积累厚实、语言基本功扎实的少部分考生应该要追求的。考场作文稳是基础,稳是大局,相对绝大部分考生来说,要定天下,还是应该实实在在地写好"三入"文。一.入题。审题准确,立意正确  相似文献   

17.
作文切忌蹈袭陈言,立意一定要新,要借助于求异思维的三种形式,去开拓作文的立意。  相似文献   

18.
樊素晨 《文教资料》2008,(8):143-144
材料作文不易猜题、押题,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正因为如此,这种作文形式审题立意的难度也比较大,学生如何能够准确、迅速地审视所给材料的全部信息,整理出这些信息对于立意的启发性?这就涉及材料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把握材料抓住关键语句,就找到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寻找立意的角度,就打开了写作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就提升了作文的档次.在此基础上,就能水到渠成地立意成文.只有按照这些步骤,才能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涵.正确地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9.
立意即确定文章的主旨,其本质是确定文章的灵魂。唐代诗人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文章立意当如高屋建瓴,瓴不建,其流则断;意不立,其文难继。一、立意要"准",不要"偏""准"指所确定的观点应在作文设题允许的范围内,符合社会主流观点、价值规律和道德规  相似文献   

20.
[文题]阅读下面图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创新演练]1.参考立意看图作文审题要"符合题旨",须坚持"落地开花"的审题原则:所谓"落地"指立意必须围绕图画展开。图画是审题准确的"地和根"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