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本质主义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并在17世纪得到发展,但因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而受到忽视,20世纪初采取了新的形式才获得极大发展。当代的反本质主义思潮主要由后现代哲学推动,与以往的反本质主义不同,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持一种极端激进的立场,主要表现在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罗蒂等人的著述言说中。虽然他们的切入点和阐述的重点不同,但都主张消解本质,强调异质性、多元性和个体性,方法论上大多从语言学的话语解构展开“拒斥本质主义”的批判工作。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一些观点和剖析视角还是很富有启发性的,但由于其自身理论充满了自相矛盾,因而不仅招致各方面的抨击,也导致他们的理论走向死胡同。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四耕 《教育科学》2002,18(1):26-30
研究性学习是后工业社会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相适应的学民方式,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相对应,研究性学习亦具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之特征,把握这些特征,对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规范的转型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精神元素对马克思主义的强行增补,不仅没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肯认和切当确证,反而造成了它的精神低迷和意义放纵;靠引入后学思想不仅没有实现学科意识的觉醒,反而被后现代精神迷雾俘虏并被它引入自我异化之险境。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表面上的热情拥抱,其实恰恰是其消解马克思主义策略的一种运用。  相似文献   

4.
论后现代视野下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末最具影响的哲学化思潮,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教育领域,为现代学校德育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章从后现代视角出发来审视学校德育,分析了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冲击与改造,进而提出了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视域内,罗蒂哲学的后现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对传统的科学哲学反思过程中,罗蒂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口号,极力主张反实在论,及表象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从而终结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在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方面,罗蒂的基本策略是以解释学替换认识论,以“弱理性”取代“强理性”,以协同性诠释客观性;在划界问题上,罗蒂批判了科学霸权主义,再次重申了划界问题的消逝。  相似文献   

6.
文圣群 《学语文》2014,(3):67-68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使用,网络语言独立于口语和培面语,广泛地应用于交际生活之中。其中,后现代成语的“新应用”,既保留了成语言简意赅、饱含深意的优点,又融合了现代交际流行语的时尚元素,  相似文献   

7.
8.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持续影响下,大学生出现了信仰问题。树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上,我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思想: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从而对人文社会科学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后现代思想被引入到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视野后,它引导我们重新认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中的理性,重新思考教育中的同一性与主体性问题,批判地重建我们的现代教育,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后现代视角论师生关系重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师生关系奉行的是师生主客二元对立、教师中心和权威、培养规格的统一性等理念,师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不平等不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冲突,也会造成学生片面发展。后现代师生关系则以批判现代理性教育观和认识论为哲学基础,主张建立非理性的、情感约定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在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共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师生之间建立起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既有充分的自由又有对对方的负责,是自由、责任和权利的统一。师生之间在教育和学习中经历共同生命发展的过程,最终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达到生命的完整。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新颖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意义与未来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后现代理念在当代中国的过量引介,现代马克思主义已悄然发生了后现代转向。它的突然崛起曾使学届不少同仁对之充满感激之情并将之视作我们当然的“同道者”。但是,由于它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中的广泛播撒,在彰显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同时又暗中执行着一种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对之所作的有距离的肯认,而且是对之“解构策略的一种运用”。因而关于“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显得异常棘手,对之持简单的拒斥抑或盲目乐观的拥抱立场,皆非明智之举,惟有培植“中国化”的时代立场,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法性根基,推进其民族化进程,并完成向马克思主义本性的真正复归。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看法。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认识,他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依次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现代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知识经济的兴起呼唤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对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大实践意义;为“三农”服务是现代远程教育新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最好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做斗争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必须对其加以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就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七大意识”训练的合理性。其目的在于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素描教学不但注重对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并贯穿于整个素描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制度经济学、呼吁、退出和忠诚理论与转变参与理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现实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各级政府应对社会公众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呼吁和期盼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并以此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要为社会公众从对私人利益的关注转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渐进改革背景下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舆论环境,要借助于现代化的传媒路径实现传播方式的创新,要正确处理好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要将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西欧制度环境下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运动的学说,相对于当时遭受外敌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制度环境来说,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应于中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选择和确立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的呢?理解这一问题,不仅是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关键,而且也是当前切实加强共产党思想纯洁性建设的根本依据。从民族感情、历史教训、现实启迪和理论感召4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由此生成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随着时空的转换,不断生成新的具体理论。集中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由于复杂的原因,产生了一些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思想倾向。文章分析了这些错误思想倾向产生的原因,指出了这些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提出了避免这些错误思想倾向发生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