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花季雨季     
月怜同学: 你好!你说你是受了毕淑敏写的《三百万亿分之一的概率》这篇文章的影响,才陷人了后面一系列的思考。其实,你的思考和毕淑敏的文章关系不大,因为有很多契机会引发你这样的思考。你思考的是人类很重要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2.
康乃馨     
最近,学校召开了关于“感恩”的主题会。在会上,校长提出了这样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谁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吗?”结果,只有30%的同学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竟然也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随后,校长一句句推心置腹的话让我们明白了父母生养我们是多么不易,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父母。晚上放学回到家,我怀着歉疚的心,偷偷地从外祖母那里打听到了妈妈的生日。  相似文献   

3.
高信 《广东教育》2006,(9):70-70
曾经有一个哲学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围绕着这个命题,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们的心都在“流浪”、在寻找,有时很迷茫。不知自己在找什么,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心流浪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很多人被淹没,也有些人最终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到底是什么?只有心知道。  相似文献   

4.
杨阳 《学语文》2010,(6):35-36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在她的著名代表作品《弗兰肯斯坦》(1818)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作品中的科学怪物在经历了各种不幸并且在刘人类的知识有所掌握且达到心智成熟的时候提出的,即“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实际上是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最深刻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游戏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班)目的:练习说连贯的句子:从……来,到……去。准备:玩具汽车头一个,硬纸制作,可以挂在脖子上;车票若干。玩法:请一名幼儿当汽车司机(把车头挂在胸前)。司机:“笛笛笛,汽车要开啦,谁上车?”幼儿甲:“我上车。”司机:“你从哪里来?”幼儿甲:“我从杭州来。”司机:“要到哪里去?”幼儿甲:“要到北京去。”全体幼儿:“请你快上车。”甲幼儿上车,做一投币动作,按顺序站在司机后面。乘客满了(可规定人数),司机宣布开车。司机带着乘车人跑一圈,说:“到站了,请下车”乘客们就回原位,游  相似文献   

7.
生日变奏曲     
一次批阅学生的周记本,一连好几本,都是写参加同学生日宴会的事。忽然,我想起近一阶段,班里学生十分流行生日宴会,同学之间还相互攀比谁家的菜好,谁请客的档次高。而且,去参加生日宴会,还要带生日礼物,有时几十元钱的礼物还拿不出手呢!我想:现在的孩子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应该为自己操办生日。可是,如果长期下去,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这样想了许多之后,我决定设法去刹一刹这股“生日风”。星期二的晨会课,我问孩子们:“你们的爸爸妈妈为你们操办生日吗?”“当然了!”“年年帮我过!”我说:“年年操办生日的,请举…  相似文献   

8.
<正>亘古以来,人类便开始了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作为一名课程建构者,我们同样需要思考"这门课程是谁""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此,才能更好地将国家课程变成学生素养和能力,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功能。如何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课程由"云端漫步"到"落地行走"?结合多年实践,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一、学会上位思考  相似文献   

9.
蚂蚁和狮子     
一头狮子躺在大树下休息,看见一只蚂蚁正在急匆匆地赶路。狮子奇怪地问:“小家伙,你这是往哪里去呀?”蚂蚁说:“我要到山那边的大草原去,那里可美了!”狮子一听就来了兴趣,对蚂蚁说:“你给我带路,我来背你,我们一起去吧。”狮子看蚂蚁面有难色,说:“我跑得可比你快呀!”蚂蚁说:“狮子先生,  相似文献   

10.
施德华 《小学生》2006,(2):22-22
“我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早在古希腊就被苏格拉底提了出来,然而经过这么多年,却依然困惑着我们。你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在呼吸的瞬间,你是否感觉到了它存在的意义?……你的心灵所感就是我们的目光所及。从这一刻起,尝试认识了解自己,理解自己,呵护自己。  相似文献   

11.
我曾无数次地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我?想以此在纷繁的生活变化中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试图理清自己的精神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也是宇宙天文学最终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的宇宙从何而来,以后又将是什么样子? 在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上的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红移,让人  相似文献   

13.
“线形”教学模式旨在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为其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一、“线形”教学模式的基本式1.基本式图示导入铺线→初读理线→细读循线→深读悟线2.实用课例评析课文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一课时主要教学过程实录:犤板书课题,简要谈话犦犤扣题五问犦师:课文题目中的“别”字是什么意思?生:告别,分别的意思。师:“别了”,课文中指谁跟谁别了?生:“我”跟中国,也就是作者郑振铎跟祖国分别。师:在什么时间分别的?生:1927年“4·12”反革命大屠杀后。师:在什么地方别的,要到哪里去?生:在…  相似文献   

14.
“我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早在古希腊就被苏格拉底提了出来,然而经过这么多年,却依然困惑着我们。你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在呼吸的瞬间,你是否感觉到了它存在的意义?……你的心灵所感就是我们的目光所及。从这一刻起,尝试认识了解自己,理解自己,呵护自己。  相似文献   

15.
一只蚂蚁     
一头狮子躺在大树下休息,它看见一只蚂蚁正在急匆匆地赶路。狮子奇怪地问:“小家伙,你去哪里呀?”蚂蚁说:“我要到山那边的大草原去,那里可美了!”  相似文献   

16.
孩子过生日,家长给买些礼物,无可非议。但有的家长虽花了不少钱,不仅没有对其成长起多少积极作用,反而促使他们盲目地互相攀比。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对待这个问题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召开一个《生日的礼物》主题班会。 1987年国庆节前夕,我开始了这次主题班会的准备工作。我对学生们说:“国庆节就是国家的生日,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还有我们献给这个节日的最好礼物是创造性的劳动。你们过生日时,爸爸、妈妈送给你们什么礼物呀?”“我提议从今年起,我们对生日的礼物来个小改革,看看谁接到的生日礼物最有意义,你们看好吗?”大家高兴极了,齐声说:“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按照学生登记表写的生日,每到一个学生生日那天早晨,我就在班里对同学们说:“今天是某某同学的生日,我祝他快乐,愿他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一条小毛虫在朝着太阳的方向缓慢爬行。它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蝗虫,蝗虫问它:“你要到哪里去?”小毛虫一边爬一边回答:“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大山顶上看到了整个山谷。  相似文献   

18.
马楠 《学前教育》2010,(4):13-14
隔壁宿舍同学来串门,看到这本厚厚的《四环游戏小组的故事》,诧异道:“四环已经出书了啊?”我自豪地说:“当然啦,我们四环都已经过了六周岁的生日了。”同学看着封面说:“啊,这些孩子们好可爱啊!”我开怀:“我们的孩子都是可爱,而且幸福的。”这是我的由衷之言,从最初一次去四环到现在,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满满的都是幸福。  相似文献   

19.
“爸,星期天我到同学家去玩。”一进门,我便冲着正在厨房烧菜的爸爸喊。“玩玩玩,就知道玩,我跟你说了几遍,你别想了!”爸一脸不高兴。我不满地对爸爸说:“爸,我已经17岁了,你应该给我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了,别的同学……”“别跟我提别的同学,你就会学别人不好的地方,别人成绩好,你怎么不说?你知道不知道啊?你和别人不一样,要不是你妈把你管住了,你不知道又要到哪里去疯了!”“这……”“这什么?”爸爸根本不让我有说话的余地,“你给我听好了,以后不管有谁叫你,只要不是学校组织的、老师组织的,你一律不准出去,听见没有?快去做作业!”这就是…  相似文献   

20.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其对于家庭与梦想、死亡与遗忘的探讨,诠释了生命教育中普遍包含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实质就是生与死以及个人价值的探讨。从这三个角度,挖掘《寻梦环游记》中适合应用在心理课堂和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