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肇中教授是一位同时具有卓越科研能力和出色科研组织管理才华的"现代化科学家",对于科学实验的组织、管理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深谙时代要求,特别注重按时代要求组织、管理实验.丁肇中科学实验的组织管理思想还充满了人文情愫,这是他这一思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黄莹 《发明与创新》2006,(12):31-31
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Sune Svanber院士日前来到杭州,给浙江大学的上百名学了做了一场题为“科学的魔力——诺贝尔与物理学”的科普讲座。当记者问及中国科学家何时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表示,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正在大踏步前进,中国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3.
诺奖颁发历史业已有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此奖。尽管早在莫言之前,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或作家荣膺诺奖,但是国人欣喜万分之余,心头掠下一丝愁云,毕竟这9位科学家和作家的国籍都划归外国。其实早在1957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时候,中国人就一直期盼着中国的科学家和作家能够获得诺奖。诺奖情结总在中国科学家、作家的梦中萦绕。  相似文献   

4.
诺奖颁发历史业已有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此奖。尽管早在莫言之前,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或作家荣膺诺奖,但是国人欣喜万分之余,心头掠下一丝愁云,毕竟这9位科学家和作家的国籍都划归外国。其实早在1957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时候,中国人就一直期盼着中国的科学家和作家能够获得诺奖。诺奖情结总在中国科学家、作家的梦中萦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史上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科学界也有类似的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这种现象,就是科学上的“马太效应”。在有些情况下,一个权威的一句错话,往往就可能酿成一个重大的失误。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许多不出名的年轻人、“小人物”的科学创见和研究成果得不到发表的机会,即使发表也往往得不到科学界的重视,从而出现科学发展史上的憾事。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4月3日晚公布了其主持的大型粒子物理实验——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的首批研究成果,使人类对宇宙中暗物质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中国科学家参与了这项国际重大科学工程,并在其中作出  相似文献   

7.
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近日刊登过一篇名为《向科学挑战》的文章。其主要内容是科学家在探索人体奥秘时通过严格的实验发现,意念不但能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作用,而且还能治疗许多种疾病。文章详细地列举了意念对身体产生影响的几个实验,并用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精神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精神可以转变为物质,反过来说物质也能够影响精神。这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尤金·威格纳博士所说:“人类具有一个非物质的意识力,它确实能影响物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科学所创造的美丽是很多人所无法想象的,而“纳米花”就是科学家所创造的一个奇迹。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基于纳米技术所开发出来的新材料在显微镜下形成了一个漂亮的花瓣形状,这个美丽的“纳米花”的直径只有头发的千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有一个困扰现代物理学发展的重大难题,它就是被科学家称为"世纪之谜"的暗物质。4月3日,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在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首次公布其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以下简称AMS)项目在历时18年后的第一个实验结果:AMS已发现超过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有可能来自于脉冲星或者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据了解,这是目前世界首次在太空中直接观测、分析到的高能量反物质粒子,让人类首次打开了一扇从太空观测宇宙射线的大门,人类对暗物质的理解和检测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许皓 《百科知识》2007,(1S):14-14
传统的科学门类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在20世纪,人们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等等。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有很多问题跨越了这些简单的分类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甚至还需要开创新的方法,还会发现新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复杂科学”。  相似文献   

11.
蒋平 《发明与革新》2010,(12):17-17
发明创造到底难不难?这是一个许多人经常会问到的问题。笔者是一名发明爱好者,据笔者多年的发明经验,窃以为,发明创造本来是一件充满趣味和挑战的事,而只要我们掌握了发明创造的基本方法,并保持着坚持不断发明创造的恒心和毅力,发明创造也许就变“简单”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信息》2014,(6):13-14
正2月23日,霾锁京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物理学家聚集于此。当然,他们不是前来商讨"治霾之道",而是围坐在一起,试图给未来的基础物理学发展树立起一个更加清晰的路标。当晚,一场名为"希格斯粒子发现之后:基础物理学向何处发展"的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这场与世界一流物理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批准召开的这次全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科技界是很关心的.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它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创新》2006,(11):26-26
日本科学家在利用“垃圾贝壳”上已获得了很大成功。科学家们发现,贝壳富含的碳酸钙,是诸多常见的病菌,其中包括沙门氏菌、脚气病菌、大肠杆菌的克星。试验证实,将贝壳中提取的碳酸钙制成溶液,大肠杆菌置入后不到10分钟,就被全数杀灭。据此“,贝壳溶液”可替代医院长期使用的传统化学消毒液,不仅消毒效果好,而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化学污染。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贝壳溶液”尽管碱性很强,但却不会像其他碱性溶液那样起腐蚀作用,乃至伤害人的皮肤。这是因为贝类生活在海水中,而海水溶解有多种阻止腐蚀的矿物质成分,故“贝壳溶液”也是一种安全…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萍 《科学学研究》1997,15(2):100-102
论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华东般舶工业学院社科系王萍)科学共同体是一个独特的社会亚文化群,在科学共同体中,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同时科学共同体又是一个高度分层的特殊的社会结构,由于高度竞争的存在,它呈现出严格的金字塔形的结构,也存在着被...  相似文献   

16.
17.
《科学中国人》2008,(4):81-81
雨滴或雪花的形成需要微小粒子作为凝结核,这已是众所周知的科学事实。人们也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大部分来源于矿物,美国科学家近日通过研究新雪后发现,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真菌及微小藻类也能扮演这一角色,并且它们能在接近于零摄氏度的温度下催化形成冰雪。这一发现意味着,生物降雨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要普遍得多。  相似文献   

18.
“好人,还是坏人?”这个人们熟悉的句式,虽然没有“生,还是死”这个哈姆雷特之间那样深沉.却比哈姆雷特之问还要流行——差:不多我们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免不了要对刚登上戏台的角色提出这样的疑问。  相似文献   

19.
《科协论坛》2007,(8):F0002-F0002
王小云,女,1966年生于山东诸城。1983年-1993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2005年6月受聘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讲座教授”,现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