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舟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然后连起来说。生:“舟”是船的意思,“夜”指晚上,“书”是写的意思,“所见”是指所看见的东西。合起来就是:晚上在船上写所看到的东西。师:说得好...  相似文献   

2.
插图是课文文字内容的补充和注解 ,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结合和体现。古诗中的字句 ,往往精炼凝结 ,其美不胜言的意境 ,如果单靠教师语言的描绘 ,无论你用多少美丽、细致的描述 ,学生都可能难以感受得了。通过古诗《舟夜书所见》的教学 ,我感到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直观作用 ,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 ,图文结合 ,从而提高其理解诗句的意思 ,品味其诗句的意境 ,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一、图文结合 ,体会诗意。《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记下夜间在船上所见的优美景色。漆黑的夜晚 ,没有风的时候 ,河面上孤灯闪烁 ,微风拂过河面 ,漾起层层细浪 ,…  相似文献   

3.
“古诗二首”的理解与教学建议吉林支安《舟夜书所见》通过浪映渔光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而《江上渔者》则通过渔舟搏浪的描写,说明鲈鱼来之不易。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渔民生活的,都反映了古代渔民生活的凄苦,观察细致且抓住了事物及景色的特点。但所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是一首意境很美的诗。全诗通过诗人夜泊大运河时在黑夜中看到渔火所引起的感触,展现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诗的语言平易,但所表现的内容极为生动,想象丰富。教学时,建议遵循诗歌审美教育的原则,引导学生深入情境,感受舟中所见,体会诗情画意,再现诗人创造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夜书所见 这是宋代著名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写羁旅他乡的诗人夜不成寐,看到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感到江上寒风袭人,一股离愁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6.
<正>书是甘霖,哺育着我们这些幼苗;书是苍穹,让我们尽情飞翔;书是一盏明灯,点亮漆黑的夜。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我愿以书为舟,以梦为伴,向着梦想的彼岸前进,不彷徨!——题记  相似文献   

7.
田光荣 《学语文》2011,(5):25-26
“夜行舟”。即夜晚放舟远行。语文教材中有三首诗词涉及这一现象。一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夜发清溪向三峡”,二是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长亭晚”,三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阅读鉴赏中。人们一般只是简单地把“夜”当作行舟的背景。而忽略了“夜”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艺术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课安排了《古诗两首》,分别是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面,结合两次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片断,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深秋夜半客居村外,站在江边,所见落叶梧桐,所思童年促织,听见风声萧萧,看见篱落灯明,不由心内所动,由此即景抒情表现自己复杂纷纭的内心情愫。诗歌意境清冷中透着温暖,孤寂中透着思念,实为一篇文采意境优美的千古名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0.
月夜读书     
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是伴着书读过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个读书的夜是有月亮相伴的,只知道这读书的夜、这悬于读书之夜的月是那么轻柔,那么飘乎,轻柔得让人身心舒展,飘乎得让人如坐云端。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著名艺术大师列宾曾经说过“:色彩,就是思想。”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为了准确地表现生活,恰当地传情达意,在诗中往往注重色彩描绘,或浓妆艳抹,形成鲜明画面;或淡墨点染,显得清新俊逸;或隐而不露,更加蕴藉含蓄……他们彩笔善变,技法各异,然而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的形象,新鲜的意境,动人的情趣。人教社现行语文课本里就有这样的古诗。对比描绘相映生辉“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舟夜书所见》)诗人采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一幅静夜渔火图。这里,以“月黑”托出“渔灯”,在浓黑的背景映衬下,尽管是孤光一点,渔家…  相似文献   

12.
《古诗二首》是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包含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和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前者描写了漆黑的夜晚 ,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和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 ,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画面意境优美 ,语言形象 ,读了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者前两行讲的是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 ,联系起来 ,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一、初读 ,引入意境1 .范读 ,引入意境 在导入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以后 …  相似文献   

13.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中的“挑”字非常传神,  相似文献   

14.
(一)君山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初发掉,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翌。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  相似文献   

15.
“星撒泪语夜如舟,茫茫夜色惹人愁。如饮三盏老窖酒,月下我来秉烛游。”人称现代“唐伯虎”的夜梦在舞台上潇洒踱步,四句打油诗脱口而出。“好!”几个“铁杆”哥们拼命地鼓着掌。  相似文献   

16.
不妨设想一下一个这样的夜晚:你独居一室,眼前一杯茶,它不必名贵,也未必爽口,但你该有它。茶烟缕缕,为你氤氲出一种幽幽的意境。这样的夜,最好窗外有月。于是,流水般的静夜里,小屋如轻荡在粼粼波光中的一叶扁舟,你手摊一书,犹置身舟头。至于什么书完全取决于你的书缘和情趣。你把白天的喧嚣挡在心门之外,感觉上有凉风撩发有月影荡起涟漪。你轻松、闲适地读着书,不为时世所迫,不为生活所逼,不为媚俗所扰。读书就是读书——率性而读。你轻轻走进  相似文献   

17.
方明 《教学随笔》2011,(7):66-67
云开远见汉阳城,估客昼眠知浪静,三湘愁鬓逢秋色,旧业已随征战尽。犹是孤帆一日程。舟人夜语觉潮生。万里归心对月明。更堪江山鼓鼙声。  相似文献   

18.
曹长城 《学周刊C版》2011,(1):193-194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书,是苦心求学者忠贞的伴侣,他不厌家贫,不慕他荣,酷暑严寒,形跟影随。油墨的清香如亲切的细雨浸润着读者的心田,给你透底的感化,让你青春萌动,给你温馨,给你慰藉。阅读,是我们重要的生活内容,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是失意时漫漫黑夜中指引曙光的明星,是成功时鼓动胜利之舟继续扬帆的劲风,更是教育园地,教师们躬耕不止、开拓不尽的永恒桑田。我回眸自己的课程实践,在教学之海苦作舟时也得出了几句闲话。  相似文献   

19.
谢艳杰 《文教资料》2011,(36):36-38
南宋初期词人程垓的《书舟词》在继承词家正宗“婉约派”本色的同时,也显示出其自身独特的风格面貌。词人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思感伤谱于词作.有意识地选用了诸多特定的意象,构成了四季轮替中的独特之美,使《书舟词》表现出勃勃生机和感人魅力。本文试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两方面简论《书舟词》与四季的不解情缘。  相似文献   

20.
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秋天里客居在外的诗人写下的,前者在凄冷的秋夜,后者在团圆的佳节。两首诗都用到了相同的两个字“客”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