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内容:《早》(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教学片段一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生1:因为三味书屋后园有梅花,作者觉得美. 生2:因为后园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写,而梅花还比较美,清香扑鼻,颜色洁白,很有韵致,而且开得最早,作者欣赏它,就写了梅花.  相似文献   

2.
多年的词语教学,让我切实感受到词语是具有一定的“磁性”的,每个词语都能营造一片“磁场”,只有让词语焕发“磁场效应”,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怎样才能唤醒词语的“磁性”呢?在教学《早》中的“冰清玉洁”时,我是这样做的:师:同学们,这里描写了“三味书屋”后园的梅花,谁来说说你眼前的梅花?生:这儿的梅花艳丽多姿。生:梅花纯净疏淡的清香,沁人心脾。生:我最欣赏梅花成为“东风第一枝”。……师:其实,这里作者仅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所说的内容,是……(生:冰清玉洁。)用得多好!请写下来。(生写在黑板上)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上体会到梅…  相似文献   

3.
检查预习,了解内容   师:通过预习《第一场雪》,你知道了什么 ?  生:我知道这是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师:还知道什么 ?  生:我知道“瑞雪兆丰年”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生:我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写这篇文章的。   师:具体说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  生: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写的。   师: (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还知道什么 ?  生:雪后景色非常美丽。 (板书:雪美 )  生:我觉得这场雪下得很大。 (板书:雪大 )  生:我觉得作者很喜欢第一场雪。   生:我知道…  相似文献   

4.
《封三娘》是《聊斋志异》中为数不多的描写女性间同性爱的故事,尽管涉及禁忌,作者的笔墨却丝毫不涉淫邪,反而纯美深情,因为这故事在作者笔下,呈现出三种别样的美:纯情之美、无私之美、爱美之美。作者不单是在写同性之爱,更是在写爱本身、人性本身,透过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中深沉的爱和动人的美。  相似文献   

5.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园的一段生活。课文的语言好像是作者从心中“喷”出来的,自由,奔放,感性,直白,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文中有一段集中描写“我”的感受的文字,写得特别精彩:  相似文献   

6.
一、看材料,感受和谐场景 师:这是我很喜欢的两篇儿童文学作品,请看大屏幕.(PPT:“珍珠鸟”、“小狮子爱尔莎”.) 师:根据题目,猜猜作者会写些什么? 生1:我猜作者会把鸟儿写得像珍珠一样洁白. 生2:可能会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珍珠鸟的样子. 生3:可能会写小狮子爱尔莎成长的过程. 生4:会用童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这两只小动物的故事. 师:那就带着你们的阅读期待,快速浏览,解开心中的疑惑吧!时间4分钟,温馨提示:注意手指要放中间,注意力集中,抓紧时间. (生快速阅读两篇文章) 师:猜想的内容作者都写出来了吗? 生1:没有,但我不觉得遗憾,因为这里面写到了许多让我感动的情节.  相似文献   

7.
瑞雪遐想     
小作者写东北的午后的一场大雪,场景写得很美。你看,这段描绘雪景的文字:“我抬头仰望天空,密密麻麻的雪花就像蝴蝶在空中飞舞。这里,整个世界都变成白色的了。校园里的柏树上也都积满了一堆堆、一簇簇、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就像绽开的梅花……”小作者从天空中的雪花写到地上的、树木上的雪花.再写柳树上的雪花,“而柳条上也挂满了一串串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看上去恰似含羞的少女,亭亭玉立,随风扭动着细细的身体.”这些文字既像诗又像画,把东北的雪景之美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在淡雅的兰花看来,惟有春天才能造就旷世之美,因为春的温暖和安逸。然而暴雨倾盆的夏日,荷花映红:寂寥萧瑟的秋日,菊花遍地:万籁俱寂的冬日,梅花绽放。  相似文献   

9.
梅是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它枝干挺秀,隆冬时节,花蕾凌雪绽放。梅花素雅洁美的体态和清峻绝俗的风格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历来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在我国古代大量的咏梅诗篇中,诗人们或描绘梅花鲜妍美丽的风姿,淡泊幽远的意趣;或就梅花花期早、衔雪而开的特性赞美它卓然不群的品格;或借写梅花的雪魄冰魂,隐喻人生,表达对某种傲岸坚贞的凛然峻节的礼赞,抒写自己执着于理想的心怀。 《夏梅说》为作者的托物写怀之作。文章虽也是写梅,但取材角度却别出机杼。文章由作者友人的一首《夏梅》诗生发出感想,作者认为:梅花与冰雪为伴,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但要把一种小动物写出来则感到困难,往往写起来平淡无味。怎么写呢?请看作家杨朔写小蜜蜂的《荔枝蜜》一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写小蜜蜂写得跌宕多姿的原因何在?(讨论两分钟,气氛相当热烈) 生(举手):因为作者写出了变化。 生(举手):我补充××同学的回答。因为作者写出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按照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指导学生读懂各自然段并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录像定格 )。长廊是什么样子 ?老师想请三名同学分句朗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一、二句 )  师:这两句写了什么 ?  生:写了长廊的颜色:绿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生:还写了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有 700米长,分成 273间。   生:这两句写长廊的样子,写长廊的外部。   (学生朗读第三句 )  师:作者接着写了什么 ?谁能配合画面介绍一下 ?(录像定格 )  生:写了…  相似文献   

12.
师 :雕刻家把龙雕刻得像活的一样 ,现在作者把它写得非常美。这一节不仅词语用得美 ,写作方法也是很美的。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课文。(师引读总起句 ,生跟读三分句 ;师引读“所有的龙” ,生跟读“似乎都在游动 ,真像活的一样。”)师 :想一想 ,这一节的写作方法好在哪里?用什么形式来写的?生 :作者用“总—分—总”的形式来写的。师 :对极了?你们看看 ,这里使用的标点符号也很有特点。前面是冒号、分号、分号 ,第三个分句是句号 ,最后一句总结句也是句号。作者通过这种写法 ,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我们今后在习作中也要运用…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弄清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梅花魂》。请一位同学读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节课我们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   生:要知道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 ?   生:要搞清楚课文开头和结尾这样写的作用,还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说得很好 !老师现在归纳一下本…  相似文献   

14.
【片段回顾】(教师正绘声绘色地讲解火烧云变化的形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师:作者经过细心观察,才把火烧云写得如此美丽。生:老师,我认为作者写得不美!  相似文献   

15.
鲁迅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我自爱我的野草”。再读《野草》的开篇《秋夜》,便愈感它是一部美的珍品。 《秋夜》,独具匠心的精巧的形式结构,给人们前后照应的对称美。 这篇散文诗,是写“我”在一个萧瑟的带寒意的凛秋之夜,在自己的后园和房室内的所见所感。作者以时间的自然流动  相似文献   

16.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梅花的信息,请你用最简洁的话说说对梅花的认识。生:梅花是在寒冷的冬天盛开的,不怕冷。生:梅花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季节里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有香气。生:梅、兰、竹、菊是四君子,梅是四君子之一。生: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师: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现在我们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知道词有不同的词牌,那么,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各是什么呢?生:(齐答)词牌是《卜算子》,题目是《咏梅》。师:跟老师读题目(生读)。“咏”是什么意思?生:“咏”是…  相似文献   

17.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园的一段生活。课文的语言好像是作者从心中"喷"出来的,自由,奔放,感性,直白,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文中有一段集中描写"我"的感受的文字,写得特别精彩:  相似文献   

18.
师.(生齐渎课题后)猜一猜作者下文会写什么。 生:写春天的雨点是什么样的。 (生读课文,发现刚才猜的不对) 师:既然不是写春天的雨点,那是写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蒋静雅 《四川教育》2005,(10):30-30
《卜算子·咏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教学这首词,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的品格,受到美的熏陶。【案例】片段一:师:如果让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你会怎么做?生:我想把梅花画下来。生:我要去搜集一些赞美梅花的古诗来读一读。生:我要为梅花写一首诗。生:我要上网查找梅花的图片。生:我要为梅花编一首歌。……师:太好了!那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完成这项作业。(学生欣喜地议论纷纷)片段二:师:昨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大家完成得怎么样了?(做好了!做好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并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生:…  相似文献   

20.
雾之美     
张恨水 《现代语文》2005,(12):21-21
重庆是山城,也是雾城,有“雾都”之称,每当雾季,在雾气笼罩之下,景致十分美丽。雾本身并不美,所谓“雾之美”实质上是雾气笼罩下的景物所呈现的美。文章开头用一句话总述对雾的印象:可厌亦可喜,不美亦极美。这看来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现实的,因为雾有青雾白雾之分,作者写本文时,就住在重庆郊外的一个村子,作者观雾的感受,更多的是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写的。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我国当代小说作家,较有名的作品有《春名外史》、《啼笑姻缘》和《五子登科》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