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随着高考改革的实施,实验考查的力度也随之加大,尤其是设计性实验逐渐成为重点、热点.因为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重在考查学生的迁移、转化、重组、创新的能力,所以我把常见的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简单的归类,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把一题多解引用到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个测定两物体A和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实验方法和原理要求至少两种及以上,越多越好,并说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思路和方法比较多,本文将其分类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尚红年 《考试》2003,(6):31-33
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思路和方法比较多,本文将其分类整理如下:方法一:利用平衡条件求解。在学习过计算滑动摩擦力公式 f=μN 之后,可以利用平衡条件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8.
王志勇 《物理教师》2006,27(10):6-37
有这么一道求动摩擦因数的高考模拟探索性实验,如图1所示,用一根弹簧和一把刻度尺测定某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设μ为定值),某同学经查阅资料知: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由伸长量为x至恢复到原长的过程中,弹力所做的功为12kx2.于是他设计了下述实验:第1步:如图1所示,将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动摩擦因数的测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兴趣的一个实验。但是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仅根据胡克定律T  相似文献   

10.
常见的测动摩擦因数方法是让物体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匀速滑下,则μ=tanθ,或者是用弹簧称拉着一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测出物体的质量m,根据μ=F/mg测出动摩擦因数.这样做虽然简单,但并不实用,因为让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实在是一种不容易把握的事情.现在向同学们介绍两种实用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测量动摩擦因数.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知道滑动摩擦定律的表达式为f=μFN,其中μ为两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F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由该表达式变形后为:μ=f/FN,这给了我们测定两物体间动摩擦因数的一种方法。按常规思路可分如下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2.
常见的测动摩擦因数方法是让物体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匀速滑下,则μ=tanθ,或者是用弹簧称拉着一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测出物体的质量m,根据μ=F/mg测出动摩擦因数.这样做虽然简单,但并不实用,因为让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实在是一种不容易把握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滑动摩擦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测定动摩擦因数呢?近年来,对以木块和木板为情景,测定它们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考查,不拘泥于教材和大纲,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测定木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教学重难点之一,滑动摩擦是一种重要的摩擦形式.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通常将动摩擦因数作为常量来处理,即认为在物体滑动过程中滑动摩擦因数保持不变.但在实际的滑动摩擦过程中,发现动摩擦因数会随摩擦次数发生较大变化,这就需要对动摩擦因数随摩擦次数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进而促进师生深入理解摩擦力并为滑动摩擦力相关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滑动摩擦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测定动摩擦因数呢?近年来,以木块和木板为情景,测定它们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考查,不拘泥于教材和大纲,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测定木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匡磊 《物理教师》2002,23(9):32-32,35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而突出创新意识的设计性实验更能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 .随着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 ,2 0 0 2年理综《考试说明》已对“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一测试目标加以修改和完善 .因而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和意识 .下文介绍一个能再现物理知识、突出创新意识的力学设计性实验———测定圆柱体与细杆间动摩擦因数 ,供大家参考 .1 实验器材均匀的粗圆柱体 (直径 3 0~ 40mm ,长 3 0~ 5 0mm的小钢柱或钩码 ) ,两根等长的均匀细杆 (直径 2~ 5mm ,长约 1 0 0 0mm的钢丝或木杆 ) ,米尺 ,游标…  相似文献   

18.
钮瑛 《物理教师》2012,(10):69-72
关于滑动摩擦力的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其中涉及的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测量值,那么如何测定动摩擦因数呢?在近几年的物理高考中对动摩擦因数测量的考查比较多,而且不拘泥于教材和大纲,刻意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拟对利用模型法测量动摩擦因数的方法进行分类探究,以期对教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吴振兴 《物理教师》2007,28(8):4-44
本刊2006年第5期刊登了《巧测动摩擦因数》一文,笔者有几点不同的观点.原文实验设计方法是从2004年高考上海卷物理试题21题想到的.运动过程如下:如图1让物体从斜面上的A点静止释放,滑到水平面上的C点静止.测量方法:设AD长为s1,CD长为s2;测量A点到水平面的高度AB为h、测量CB长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