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对团队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从团队的"PERFORM"特征出发,构建7个评价维度27个具体评价指标的团队评价新体系。依据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给出一个团队评价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科学有效地测度技术生命周期、及时把握全球竞争态势、抓紧布局未来产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面对新型国际关系、掌握技术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鉴于既有技术生命周期测度方面的研究数据来源单一、设计指标不够全面,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化—技术改进”这一技术发展主线,考虑除论文、专利信息外的科研项目信息、企业数量、融资情况等多源信息数据,构建包含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技布局、产业规模与技术改进5个维度的技术生命周期多指标测度体系,采用熵权法赋权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技术生命周期综合指数计算模型,以成熟的磷酸铁锂技术作为参考技术,绘制其生命周期演化曲线,并与常用于技术成长阶段判定的S曲线对比,考察该测度体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根据磷酸铁锂技术生命周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模型绘制出的磷酸铁锂技术生命周期演化曲线,可判定该技术在1997—1999年为潜伏期、1999—2007年为萌芽期、2007—2014年为成长期、2014—2022年为成熟期、2022年以后为衰退期;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技术生命周期多指标测度体系不仅能够更加全方位动态展现技术综合发展水平、准确评估技术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杜昊 《现代情报》2015,35(2):18-22
目前,我国"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其指标的探讨上,理论支撑明显不足。因此,"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是"两化"融合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围绕"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的需求分析、功能定位和理论依据3个方面来探讨,这3个方面理论也决定着"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的目标、方向和基础,对建立更加完善的"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信息分布和链接结构两个视角对网络学术信息的核心优势评价的应用研究进行述评。基于信息分布的核心优势揭示主要应用传统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区域分析法对电子期刊及学术网站进行实证,而链接结构视角则大量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如网络中心度、中心势等指标,运用k-核及核心-边缘等分析方法对学术博客网和高校门户网站进行核心优势揭示。  相似文献   

5.
2001-2005年我国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引文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艾新革 《现代情报》2007,27(3):25-30
引证法是研究图书馆学和评价图书馆核心期刊的一个重要测度方法。本文统计出近五年11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对核心期刊被引文量、平均引文率、互引、自被引、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测度指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对统计结果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探讨各项测度指标所揭示的期刊引文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6.
王俊娜  杨武 《科研管理》2011,32(6):1-10
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方面的研究一直采取指标分析方法,但现有的测度缺乏具体的量化,对创新能力大小的测度难以用具体的量化强度进行表达,对创新能力各指标间的关系缺乏有机的匹配分析。本文从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三个维度构建了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维模型(RPM三维模型),提出并界定了创新能力强度概念,建立了各维度能力强度测度的计算方法,并对各维度能力强度的匹配进行了综合测度,建立了创新能力协同效应的测度方法。并用此模型和测度方法,对深圳市数字电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知识图谱绘制和分析为视角,用战略坐标图的对比绘制预测理论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景,用概念网络的分析方法宏观把握国内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现状,以期完善对国内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对2003-2012年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外在该领域目前已相对成熟,通过与其他领域结合发掘新的研究方向。国内外文献的期刊分布都相对集中,核心作者和团队发挥还不够充分。在内容分析方面,通过关键词可视化以及聚类分析,发现国内外情况有所差异,国内注重理论研究,国外较注重实践研究,但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的方法、指标以及用户都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引证法实证测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新革 《情报科学》2007,25(5):704-708
引证法是文献计量学中重要的方法,图书馆学核心期刊是研究图书馆学重要的对象,对图书馆学核心期刊进行引证分析,是研究图书馆学和评价图书馆核心期刊的一个重要测度方法。本文统计出近5年11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对核心期刊被引文量、平均引文率、核心期刊引用比例、自被引、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进行实证测度评价,探讨各项测度指标所揭示的期刊引文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通过对核心期刊各项指标以及综合排名,了解它们排名情况,分析我国图书馆学核心期刊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城市居民炊事用天然气和电能为研究系统,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对城市居民炊事用天然气和电能两个过程进行了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的分析。并对环境指标,能量指标,经济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炊事用天然气在环境影响和能量效率上优于电能,电能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整体而言,天然气的综合指标好于电能。从长远来看,居民炊事用电能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区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特征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已就农业多功能性和城镇化对都市区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缺乏采用农业多功能性范式对都市区农业变化与响应作出的系统性探讨。论文基于中国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梳理了都市区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框架和评价指标,以期为构建系统性研究框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区农业多功能性和农业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城镇化使都市区农业的主要功能类型和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不同社会主体积极适应城镇化的行为形成了七种主要的农业模式,都市区农业总体趋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兼具的综合性多功能农业系统。最后,展望了都市区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未来研究方向,希望深化中国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并推动都市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物质流分析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建  王仰麟  吴健生 《资源科学》2006,28(6):189-195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物质流分析通过度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定量评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生态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简述物质流分析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方法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基本原理。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物质流分析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对比于国外的蓬勃发展,该方法在我国尚未获得普遍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国内已有的研究也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理论探讨相对薄弱;实证研究又以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为主,但多侧重国家尺度,少区域物质流分析;而产业部门物质流分析则相对较少,且偏重能源矿产采掘业,对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关注较少。研究同时指出,可持续性阈值、物质使用环境影响的度量、不同物质重量的可加和性、隐流系数的计算、系统内部物质流分析、数据获取与应用范围限制等理论与技术问题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物质流分析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刘红玉  林振山  蔡春晓 《资源科学》2013,35(9):1765-1771
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之一。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湿地资源研究角度,通过查阅近20年来相关资料和文献分析,系统揭示了我国湿地资源研究特点与学科特征,并通过与国际湿地研究相比较,阐明我国未来湿地研究发展重点与趋势。得出基本结论:①我国湿地资源研究具有区域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国际性特点;②从自然资源研究的学科特点来看,我国湿地研究重点领域逐渐由湿地资源调查、资源与地理研究向资源与生态、资源与环境以及技术方法应用等方面发展;③我国未来湿地资源研究具有研究区域不断扩大、空间尺度两级分化明显的特征,研究内容上表现为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将成为新的热点与重点,研究方法不断由静态向动态过程、定性向定量以及机理性模型与新技术方法应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勇  陈建英  鄢波 《软科学》2013,27(1):123-127,136
分别从收益类、权益类、现金类以及收入类财务指标中选取了一些能够反映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后第一年的亏损逆转质量的指标,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亏损逆转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3~2009年之间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法从9个亏损逆转质量指标中提取了4个公共因子,并通过因子得分数值来识别亏损上市公司发生亏损逆转的质量高低,最后又通过聚类分析法依据亏损逆转质量因子综合得分数值高低将亏损上市公司分为四类,运用均值T检验来识别亏损逆转质量不同的亏损上市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指标评价体系的我国粮食安全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发生改变,对传统粮食安全观提出挑战。文章从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新内涵和新目标出发,构建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5个维度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选取14个指标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演变和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我国对于粮食数量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对于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关注程度较低。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发展战略,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现代经济理论领域快速发展,如何通过国内外对比系统全面地掌握该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方法/过程]基于信息计量学相关理论与方法,选取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中现代经济理论领域2008-2017年的文献数据,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主要从年代分布、高被引论文、核心作者、研究前沿等方面展开。[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从研究范式上看,国内主要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模型的构建,国外则是通过先构建模型再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侧重自然生态经济方面的拓展,而国外主要集中于现代经济理论领域的模式和市场研究。通过这种差异化分析,能更加清晰识别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刚  陆琳忆  何金廖 《资源科学》2021,43(1):94-103
理清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测算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度、工业绿色效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创新对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绿色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绿色效率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且两者具有相似的空间格局,表现较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和内蒙古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②生态创新对提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种作用对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均显著;③生态创新对提升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生态创新对成长型城市提升工业绿色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对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的影响则不显著。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生态创新对于促进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显现,并提出完善中国资源型城市生态创新政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资源流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决策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成升魁  甄霖 《资源科学》2007,29(3):37-44
资源流动是当前我国资源科学研究亟待关注和加强的新领域,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资源流动研究进展及对中国开展有关研究的启示。分析表明,发达国家资源流动研究涉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资源类型及其横向、纵向流动,政府部门的资源流动账户是主要数据源,投入产出和指标体系方法是研究的方法基础,研究结果已在评估可持续发展态势和科学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处于资源流动研究的起步阶段,建议从探寻经济发展过程消费的关键资源及追踪其来龙去脉入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与国际相关机构接轨,实现对资源流动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相似文献   

20.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Urban Water Qua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rbanization of China is substantial and growing, and water resources are crucial for both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fortunately,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water contamination events are increas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 and often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pollutant loading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irreversib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impacts of human pollution are most evident and of greatest concern at the microbial level. The research of the Aquatic Ecohealth Group,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been focusing mainly on aquatic microorganism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from drinking water and landscape water to waste water. Its projects fall into three categories: biomonitoring and bioassessment, microbial ecology and diversity,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Its scientif ic topics include the aquatic ecological safety and microbial food we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