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投入公平性关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实现。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1999-2010年我国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投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科研投入相比,人才培养质量投入的区域间公平性水平相对较低且差距逐年扩大;与“第一梯队”高校相比较,“第二梯队”、“第三梯队”高校的质量投入公平性水平有所下降并出现分化;与质量成本相比,生均质量成本投入的公平性水平变化幅度较大,反映出一些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在“规模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质量投入“掉队”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投入公平性关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实现。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1999-2010年我国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投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科研投入相比,人才培养质量投入的区域间公平性水平相对较低且差距逐年扩大;与"第一梯队"高校相比较,"第二梯队"、"第三梯队"高校的质量投入公平性水平有所下降并出现分化;与质量成本相比,生均质量成本投入的公平性水平变化幅度较大,反映出一些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在"规模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质量投入"掉队"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拔尖的多样性、创新的应用性和更鲜明的地方依存性等独特内涵,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服务优秀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面对当前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困境与制约,本文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科研资源、经费投入、招考选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刘新生 《山东教育》2020,(11):38-40
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杰出人才的本质使命,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为着全部学生的成才建立一支全面覆盖教学、科研以及管理领域且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高水平教师(管理)队伍。只有这支高水平队伍的回归、稳固、可持续健康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团队高地,诞生优秀的领军人物,才会使本科教育真正回归,"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愿景的落实才能扎实有效且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体制变革,我国高水平大学的经费来源由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多种渠道筹措.本文以“985工程”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数据,从政府直接投资、服务与销售收入、科研经费和社会捐助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经费构成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在分析高水平特色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意义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重点讨论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地方大学已将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这一目标定位既区别于一流大学的偏重于理论研究,以应用创新研究为特点,又区别于众多地方大学的实践应用性,以高水平应用研究为特色。这一战略定位的实现需要高校外部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高校内部在学科结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类型上进行综合性的改革调整。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智慧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BK21 Plus)是韩国政府继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BK21)、区域创新型大学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后,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着力打造全球顶级研究生院和多领域复合人才,以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鉴于BK21等三项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资助等问题,在韩国政府的推动下,BK21 Plus工程整合学术资源与管理资源,将工程核心任务聚焦于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教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动下,我国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水平大学建设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推动和支撑作用.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大学转变观念,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同时,也要求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为高校增强特色、提高水平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2.
重构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本科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水平大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研究型和创造性的人才。为此,一要摆正高水平大学本科教育的位置,突出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二要推进以研究和探索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更多地从研究和实践中进行学习;三要构建以研究为本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四要建立教学与科研相平衡的教师奖励机制,调动教师乐于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五要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激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网络》2008,(4):53-53
本科教育方面,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六个方面的工作。“质量工程”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通过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研究生教育方面,教育部推出了研究生创新计划,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逾30年,但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仍然未能成为现实。创业型大学具有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的资助、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五大特征,这些为我国大学变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创业型大学作为大学发展的新模式,它及时地将科研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的建设水平。为此,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开放的运行机制、动态的创新平台和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汇集和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和关键。但是,许多高校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瓶颈,就是学校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匮乏,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的引进速度,努力培养和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正式转入推进实施阶段。由于评价对建设的导向作用,省域高水平大学绩效评价问题成为高校的关注热点。基于对高等教育评价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在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内容、实施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估时,要具有体现中国特色、对标国际标准、突出江苏贡献、聚焦矢量推进、蕴含分类思想等价值内涵。从跨越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应坚持多元主体、多方视角和多种方法的评价理念,以大学发展的前进方向、办学举措、目标实现和责任使命为主要评价内容,选择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统一标准和分类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时期,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长效保障体系建设仍存着许多问题,如教育理念滞后、培养模式雷同、课程体系单一、师资与经费投入不足、忽视环境文化建设等等。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与建构,河南理工大学从人才培养定位出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教学质量保障为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了本科长效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9.
浅析研究型大学教师质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焦点,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力量,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质量问题,更是高校管理者关注的重,董。试从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具备素质出发,分析目前研究型大学教师质量的现状,并探讨提升教师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教育硕士是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之举.然而受价值理念、人才培养、专业惯力等影响,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教育硕士培养中还存在积极性不高、招生规模偏小、学科结构偏差等问题.为深入推进部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深度参与教育硕士培养、构建高质量的教师培养生态,需要从完善教师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模式、共建教师培养共同体、促进教师培养从技术理性向反思性实践转型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