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成功有道理,失败有原因。”这是我读了一本细节管理专著之后的第一反应。细节决定成败,并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一滴小水珠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通往成功的每一步都决定着结果。一个懂得如何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细节在创造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  相似文献   

2.
临出门,老母亲总递给我一把鞋刷。我30多岁了,她还把我当个孩子,叮嘱我,一定要把皮鞋擦亮!多少次后,我忍不住问母亲,我本来对服饰就不太讲究,单单擦亮皮鞋有什么意义呢?母亲说,穿什么衣服不要紧,你要见的人,如果是个有修养的人,他不会嫌弃你贫寒,衣服好坏,只能标明一个人的经济状况,鞋子有没有擦干净,人家可以看出你的生活态度,精神瘪遢是任何人都不能原谅的。弯一下腰就可以把皮鞋擦亮,费时费力都不多。可是,擦与不擦是两码事,虽然一身清贫,但至少你皮鞋是亮的,至少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亮点",尽自己之所能,尽自己之心智,身边的眼睛不会视而不见。书信时代,投稿的文章誊写在方格纸上。我曾经收到一位编辑给我的  相似文献   

3.
名字的疯狂     
中国人历来对起名字非常讲究,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如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韩非子说:"夫立名号,所以为尊也。"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谋臣们先劝他给国家定名:"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可见名字对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一个家族乃至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说文解字》里解释:"名,命也。"现代顺口溜也说:"不怕生坏命,就怕取坏名。"现代人为了给自己改个好名字,或者给子女起个好名字,真是  相似文献   

4.
大爱无形     
金翔 《文化博览》2006,(1):59-60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目不识丁。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也不知父亲是没进一天学堂,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在大陆早就听说台湾的电视新闻和评论栏目非常有名,反映了台湾的社会样貌和政治生态,据说陆客来台观光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就是看电视。我自去年圣诞夜来台首日,一到宿舍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新闻里刚好一群人在大街上为国民党"总统"候选人朱力伦竞选造势,群情激昂地齐声高喊着"冻蒜"!"冻蒜"!我竟完全不知其意,一时搞不清楚"冻蒜"是在为己方加油呐喊还是在愤怒声讨对手——是让对手"冻住而算(蒜)了"吗?直到  相似文献   

6.
我欠的债     
现在我是一个人过日子,一个女儿一星期来看我一次,拿拿报纸,送些食品,还帮助做些零事。有一次,我忽然向她道歉:几十年前,我狠狠打过你一次。"我早已经忘了,爸爸,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可不是,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我极不耐烦地对待过妻子李叔华(当她病重的时候)。她子宫里长了一个肉瘤,流血不止,躺在床上不能动。她对我说:"在床旁柜子抽屉里有一瓶云南白药,可以止血,你帮我找一找。""这半夜三更,怎么找"我近乎咆哮了。她只温和地回答了一句:"将来你要后悔的。"现在她死亡已经二十几年。我追悔无及。我们  相似文献   

7.
酒鬼聊天     
两个爱尔兰人坐在一个酒吧里喝酒。其中一人问另外一个:"你是哪儿的人?"另一个回答:"我目前在此地——都柏林,不过我生在科克郡。""不是开玩笑吧?我生在科克郡,现在也在都柏林.…咱们再来一杯吧!你生在科克郡什么地方?"另外一个答道:"我生在我妈的房子里,门前有一条小河从萨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好像历来都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大凡见面就要比惨。如果是几个学生见面,一个说功课累,另一个绝对不会说学习轻松。如果是成人见面,这个说":哎,我家的房子天天漏水,没办法呀!"那个马上接道:"我那点儿工资真是不够养家呀,现在真是太惨了!"但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们杂志社招聘员工,编辑、美术设计、市场、客服,什么人都要几个。大概有200人报名,约面试的也有几十个。其中不乏资深的媒体人,还有些刊物的主编级人物。让我深感意外的有两点,一是不少应届本科毕业生应聘的职位,居然是编辑部主任或者是资深财经记者。看着他们简历中"我2006年7月毕业"的字样,我简直哭笑不得。是他们狂妄?是他们不懂事?总之,这样的人我是不会约面试的。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讲究的就是两个字--速度.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满足客户的需求,谁就能够成为胜利者.速度在提升,时代的步伐在加快.互联网上的一个信息,一秒钟之内会"广告"全球的人,"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最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奶奶家的枣树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了,如果让我说出具体的时间,我也说不上来。奶奶告诉我,那棵枣树是她嫁给爷爷那年奶奶亲手栽的。但我对于奶奶是何时嫁给爷爷的始终不知,我只知道已经很多很多年了。  相似文献   

12.
《职业圈》2005,(6):56
那是我人生中最为困苦的时候,我把整个希望全部寄托到那车海鲜干品上,结果在运往河南的途中,一车货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欲哭无泪!想都想不到祸不单行的滋味能在我的生命中有所体验.在此之前,我与几个朋友合伙开了家玉器行.可我不小心把一个价值不菲的玉白菜打碎了,这便宣告了我的股东生涯的完结.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 我这次到国外考察,是有很大的收获的.特别是对我们彻底粉碎"崇洋媚外"的思想有教育意义!在这方面,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洋鬼子都很傻,都没有我们中国人聪明!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4.
我在日本天天看电视新闻,给我的感觉是“日本老有事儿”,好像不知哪天会有横祸飞来,比如,我刚到日本那阵,日本菜地发生了泥石流,埋了14位在现场作业的工人,有关方面努力寻找遇难者的遗体。于是,电视台一天几次地报道寻找遗体的进展情况,今天挖出几具,明天又挖出几具,一直到最后,挖到第13具,感到没有希望了,这才收兵。10几人遇难,一亿多人都来关心,显示了日本民族的一种凝聚力,我作为中国人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问题在于大众媒体对事件报道的量和频度似乎  相似文献   

15.
很小的时候就被逼着背诵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不知是因为当时年纪小,还是因为逼我背诵的那个语文老师长着一脸的青春疙瘩,反正我虽然能将这段话倒背如流,却对它所表达的理想一点都不感冒.后来,看过一出话剧<保尔·柯察金>,发现奥斯特洛夫斯基精心打磨的这段格言被处理成了保尔的遗言,我毛骨悚然,想戏剧这玩艺儿还真能折腾,竟能如此残忍地让一个垂死的人这样大段大段地抒情.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想了又想,终于让儿子当  相似文献   

17.
XX:你好! 不知怎么的我忍了又忍还是没能忍住,终于提起了笔。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我的心一触即狂跳不已,仿佛回到20年前,生怕被人窥破了一个巨大秘密。 如果没有你发起的同学聚会,我想我们俩要想重新相识仍将是一个谜!在这20年里,我的心一直被那封突如其来的信所困扰,当时之所以没有及时回复,的确因为不知如何回复是好。毕业前夕,我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我最信任的老师,向她咨询你的情况。老师只告诉我你是学什么专业,长得什么样,并冷静地说:  相似文献   

18.
听过一种说法:因为有了网络,现在读书的人日渐减少。不知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倒是在与出版社打交道的过程中,反复听到一个信息:现在的书越来越难卖;画儿书好卖,字儿书滞销,因为现在的人们实在没有读字的耐心。书难卖是事实,仿佛人们不再喜欢书,或者以潜心阅读为难事。我曾经在一个小范围内提议每月组织一次读书会,得到的反应是:"惭愧,好久不读书了!"而语气里分明也有凄然。进出机场较多的人大约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候机  相似文献   

19.
1994年,我从南京经济学院毕业了.我不想再回农村.为了尽快找个安身之地,我选择了在一个汽车俱乐部里做推销员.几个月下来,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勤快的腿脚,我发展的会员几乎是自己部门其他成员的总和.可令我寒心的是,上司甩给我一句:"我的位子可不是你好抢的!"  相似文献   

20.
晚景的风度     
魏得胜 《文化博览》2006,(12):56-57
我一直记得熊秉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那是1989年,熊先生刚刚退休,他在给好友顾寿观先生的一封信中说:"我们进入老境了,让我们塑造我们的老年,一个有风度的老年。"什么样的老年才算有风度呢?熊秉明先生是一位著名学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粒中国文化的种子,落在西方的土地上,生了根,冒了芽……"的。我想,生活基础如此深厚的人,其老境该是有风度的。这只是我所想,毕竟我没看到相关的文字。但也不知为什么,以我少壮的年龄,却对熊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