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研究以中小学教师、校长、初三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调研和分析江西省W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本研究先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模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模型、学生信息素养模型,然后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效果,通过描述统计、差异分析其应用水平,找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基于实证分析,本研究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擘画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蓝图;深化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集群发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数据驱动为核心,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以期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升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推进新形势下新优质学校建设,是追求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厘清新优质学校的内涵、特征以及建设新优质学校的途径,对于基础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深入研究不公平现象,丰富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公平的应用策略。该文开展基于教师视角的校际不公平现象表现维度研究,发现校际间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资源不公平、机会不公平和管理不公平三个维度。同时,该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公平的相关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的策略设计存在着功利主义、效率至上等倾向。以此为基础,该文提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以"以人为本"作为策略设计原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采用提供适切的资源、建立合作的机制、培育参与的文化等应用策略,促进区域内校际间公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方面贡献卓越.本研究从疫情期间学生在线学习的视角出发,从教育公平的实施路径层面将其划分为低位公平、中位公平和高位公平三个层次;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素养四个维度构建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各阶段发展现状的分析框架,并以我国四个地区419258位学生为调研对象,了解我国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整体水平、发展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我国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整体呈现出基础设施配置均衡但学习体验感不佳、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及时但优质与个性关照缺乏、教师信息化教学灵活性与个性化存在短板、学生技术使用和在线学习参与有待加强等共性特征.在差异性层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教育公平各阶段表现较好,西部和三区三州有待加强,高中阶段发展水平较弱,乡村地区仍需加大扶持力度.在影响因素层面,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清晰度和教学活动设计显著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文章从基础设施配置、学习资源重构、教师教法突破、优质师资共享以及学生数字韧性教育等方面对我国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水平提升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迫切需要卓越的小学全科教师。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推动教师教育发展是一个必要手段。从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及要素入手,分析小学全科教师核心素养体系和英语核心能力体系的构成,明确“语言能力”“学科整合”“媒介融合”“学习能力”“创新实践”“文化传播”“全球素养”和“社会参与”八个英语教学能力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小学全科教师内容与语言整合教学(CLIL)能力,即知识整合能力、语言教学能力、环境建设能力、文化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已达到历史高位,整体发展水平已跃居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因应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新要求,我国基础教育需要实现从有质量到高质量的发展转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公平、更均衡、更协调、更全面、更创新、更优质、更可持续以及更安全发展的丰富内涵.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转换意味着,从当下惠及长远,树立更加优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从部分推及整体,坚持更加公平、全面的价值遵循;从基本转向高位,盘活更加均衡、协调的体制机制;从追赶走向超越,打造更加创新、安全的路径保障.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学理聚焦,厘清其内涵与外延,加强原生性教育理论研究,创造性转化域外先进经验;其次需要构建教育提质顶层设计,创建全国教育质量文化与学校因校实际的特色努力,创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7.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域间、学校间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其中核心要素是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校舍、设备、场地等硬件条件的改变与更新,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在发展中求均衡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构建的优质均衡指标,选择芬兰、日本、韩国、美国四个国家分析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及政策旨趣。研究发现:一是四国呈现出不同的政策工具选择特征,芬兰采取“高质量的全纳教育”,日本采用“政府主导下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韩国推行“教育平准化向多样化转型”,美国则将“资源配置市场化与政府问责相结合”;二是四国均经历了入学机会均等阶段、教育过程公平与优质资源均衡配置阶段、教育结果公平与个性化教育阶段;三是各国政策主要关注资源投入与配置方式、教师发展与教师流动、学校治理模式、弱势群体补偿四大议题。综合来看,四国教育优质均衡政策是在均衡本位和质量本位两种旨趣中不断调适,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9.
岳燕 《基础教育研究》2014,(3):19-21,25
当前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然追求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逐渐全面普及,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正是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抓手。然而,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问题解决探索优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是实现基础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式内涵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之一,上海的基础教育要在创新转型中达到城乡教育、医疗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具体来说,一是要促进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上海教育要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坚持"高位、优质、均衡",不能回避高位,更不能够忽视均衡。近年来,市教委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在城乡结合部布点一百多个学校,并采取中心城区优质校委托管理城乡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中采用的"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模式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样式、核心要素与价值。"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模式提出了真正基于骨干教师研究特性的成长方式,丰富了名师工作室的类型,形成了学科教育教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其在实践中注重利用首都教育(基础教育)学科群的优质资源,通过承办主体、指导专家和交流渠道的多元化丰富和完善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优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在初级均衡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发展目标与状态描述,其核心是教育质量的优质与均衡。优质均衡发展必然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变革来实现,而学校教育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文化变革应当选择文化创生的价值取向。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创生首先应当关注学生、教师的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来谋划学校校本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杨安仪 《教育探索》2021,(10):15-19
集团化办学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集团化办学以从教育基本均衡到教育优质均衡为切入点、以从教育优质均衡到教育资源配置为落脚点、以从教育资源配置的单向扶弱到双向公平为制高点,从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进程中的范式转变.集团化办学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中存在历史性与发展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等基本矛盾.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治理之路为:以优质为目标统一历史与发展,以互动为原则整合主体和客体,以发展为核心兼顾绝对与相对,以协调为手段平衡理想与现实.  相似文献   

14.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大学教育学者通过具身参与偏远薄弱学校改进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且极具潜力的教育帮扶力量。基于组织赋能理论,采取最佳实践法剖析武汉市五个大学教育学者团队参与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项目案例,发现学者参与在思维训练、协作探究、信念驱动、组织变革、制度建设、优势挖掘、文化凝练和资源链接八个方面有着特殊贡献,而以反映性实践激活学校主体性能量、以系统思维推动学校整体变革和以行动研究支撑学校合理改进构成学者成功行动的深层逻辑。大学教育学者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若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进一步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建构学校整体变革框架,并建立多方联动的机制助力教育持续变革。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理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涵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主要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终极目标是通过教育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发展,而是要在积极发展和扩大增量中缩小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能接受他所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他的公平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有这样几个含义,一是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城镇、农村之…  相似文献   

16.
胡钦太  林晓凡  张彦 《教育研究》2021,42(9):142-153
教育公平是教育强国的核心要求之一.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探索信息化何以促进基础教育的结果公平.从实证角度验证信息化对基础教育结果公平的积极影响,证明了信息化可以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对实现教育结果公平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总体上信息化水平显著正向预测基础教育结果公平,但是信息化的不同要素对基础教育结果公平不同要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只有当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能被有效运用到信息化教学中,才能使得信息化整体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课业平均成绩和接受度产生正向影响.面向未来的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结果公平的顶层设计包括:构建供给显效、共享增效、用好优效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完善帮扶精准、区域均衡、特色扶植的信息化城乡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共享流转、匹配精准、效率落实的信息化教师资源智力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公平视角看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一个包含了教育平等并以平等为主要取向的相对概念或范畴,其主要特点是平等、差异和补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在实践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根据教育公平平等、差异和补偿这三大原则,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做到大力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领域内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和谐发展,以及对弱势区域和弱势学校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扶助。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市西城区是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区,其教育科研为区域的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与保障,使西城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走在北京市的前列,在第三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西城区共20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6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西城区提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内涵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这赋予了教育科研更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发展学校特色。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其重点是认识教育对象,改进教育行为。因此,研究的选  相似文献   

19.
推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互联网+”具有赋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优势,但要实现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就需要形成“互联网+”教育新生态。该文在分析“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推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机理的基础上,通过体系化的理论探索和十多年的广东“爱种子”项目教改实践,构建了基于“组织新生态-课堂新生态-质量新生态”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发展和要素优化,使乡村基础教育发生了学校、学生、教师、课堂、校长和教研“六个不一样”的变化,推动了乡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均衡发展是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利用对话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维视角,可以为研究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阈。对话是平等、民主、真实和积极的交流,其基本理念动态观、平等观、生成观和开放观与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基于对话理论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观主要包括: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应该平等对话、合作共生,实现知识、经验、智慧、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