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茨”     
在古代字典辞书以及注释书中,常把“茨”释为“蒺藜”.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茨”是“蒺藜”的合音词的说法.除了这一义项之外,“茨”还有其他解释,诸如“以茅苇盖屋”、“堆积”等.在古代文献中,“茨”还有“荠”、“薋”等异文.本文认为,释为“蒺藜”的“茨”与释为“以茅苇盖屋”的“茨”是同形字关系,而释为“蒺藜”的“茨”与“荠”、“薋”、“蒺藜”等则是同源词关系.  相似文献   

2.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字常被释为“隐瞒”,但从哲学层面进行分析,会发现这种说法有悖于孔子的一贯思想,因而是错误的;同时通过训诂考据,得知这个“隐”字应释为“审度”。训“隐”为“审度”既有哲学上的依据,又有训诂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前人多有对“仁”字进行文字学探源,本文总结了已有成果,将其观点归类,大致有四种,或认作会意字,释为“二人为仁”,或认作“相人偶”之象形,或认作省形之形声字,或认为从“尸”,源于古代尸祭。在概括基础上略加辨析,进而结合战国古文字字形探究“仁”字本源,认为“仁”乃“人”字分化字,其意从“人”字发展抽象而来,其右边部分为分化符号,以区别“人”字,不具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就小学生的字作了些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低中高年级的学生;调查项目:写字簿、语文笔记、作文簿。从这些作业的字中,我发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不仅从中发现了写字教学的不足,也找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字的各个部分比例失调。这里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1.头重脚轻。上下、上中下结构的字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2.左挤右。如“秤”字,左边的“禾”写得很大,右边的“于”被挤得很小。3.左右两部分上下平齐,没有做到“比例适当、随字立形”。如“细”字,左边的“乡”应细长一些,右边的“田”应适当居中,如果将右边的“田”写得与左边的“纟”上下一般齐,字就显得臃肿了。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自新》中的《周处》一文,内有“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的句子。其中的“正”字,编者大概以为是个常用词,中学课本里未作注释。“正”字,一般选本有两种注释:一为“恰恰”、“恰好”;一为“止”,即“只”、“仅”。若把“正”释为“恰恰”、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不断听到看到一种说法: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中,有两组、四个字使用颠倒了,这四个字分别是“重”和“出”、“射”与“矮”,这、四个疑似用错的汉字真的错用了吗?  相似文献   

8.
朝阳     
郑飞 《班主任》2013,(2):70-70
我们是朝阳中队,本队徽设计图案是直接将“朝阳”两个字艺术化。“朝阳”两个字中,“朝”字左边正中间的一横变成了一轮小太阳,代表朝阳中队的每一位队员。“阳”字右边的“日”字直接用一轮太阳代替,这轮太阳刚刚从海平面上升起,放射出万丈光芒,象征咱们朝阳中队像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发射出夺目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陕州因"陕"而名,陕字,本作"陝",意为山阜裹夹,行踪隐蔽。"陝"当是战国中晚期秦人东进,夺取崤函过程中形成的地名概念,其含义不仅包含这一带的地理地形,也包含秦人逾"陝"而东的人文形象。陕州的建置沿革分为4个时期:先秦的部族、方国、封国时期;秦代至北魏的陕县统辖时期;北魏至明清的陕州统辖时期;民国至今的陕县、陕州、陕州区统辖时期。陕州建置沿革变迁中,政治和交通因素一直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钓“与“钩“是两个极易混淆的字.以往我在教这两个字时,总是反复强调两个字右边的不同,要学生死死记住.但仍有不少学生辨别不清,把这两个字用混,以致出现“鱼儿上钓(钩)了“的笑话.……  相似文献   

11.
《九歌》中的东君是什么样的神,说法颇多.李茂新先生归纳为“这么四种说法:日神说、日御说、句芒说、朝霞之神说,其中日神说占统治地位.”除此四说之外,李茂荪又提出了霓神说.”虽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终没有不足之处.《九歌》于上古流布沅、湘之间,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巫文化与楚文化有同宗共用的关系,因此,通过苗族祀月习俗对东君进行考察,会得出比较令人满意的结论.东君是月神不是日神东君之所以被释为日神,是由于“东”字产生的联想.但日出东方,月又何尝不是出自东方?《东君》开头四句云:  相似文献   

12.
<正>说到形声字,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下面请看这六个字:饱、泡、跑、抱、袍、炮(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识字加油站”)。这六个字都是形声字,而且还是形近字,都是左右结构。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这六个字左边的偏旁表意,右边的偏旁表音。这六个字右边的偏旁都是“包”,韵母都是“ao”,声母不是“b”就是“p”,读音相近。因此,  相似文献   

13.
联、连二字,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此说是否成立姑且不论,不少异形词和联、连不分有关则是事实。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连贯、联贯、联接、连接、连绵、联绵,联翩、连翩,都有两种词形。“联”是会意字,义为“连”。繁体字写作“聯”,左边是“耳”,右边是“丝”。《说文》的解释是:“从耳,耳连于颊;从丝,丝连不绝也。”有人觉得这一说法牵强附会,尤其是“耳连于颊”,在字形上没有着落。《汉语大字典》所引林义光的《文源》另有一说:“凡器物如鼎爵盘壶之属多有耳,欲联缀之,则以绳贯其耳。”这倒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名和字孙玮古人有名,又有字,这与今人很不相同。现在所说的“名字”,是把名和字合二为一了。古时,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一般只有一个,字可有两个,称“又字”.或“又号”。“名”:《说文》释为“自命也”。它是指一个人的称谓。《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15.
曾在不同场合听两位老师教学“聪明”这一词语 ,听后颇有感触 ,现将教学过程简录如下 :A师 :聪明是什么意思?生 :聪明就是会动脑筋。师 :对。那我们怎么来记住“聪明”这两个字呢?生 :“聪”字左边是个“耳” ,右边是个“总” ,合起来是个“聪” ,聪 ,聪 ,聪明的“聪”。生 :“明”字左边是个“日” ,右边是个“月” ,合起来是个“明” ,明 ,明 ,聪明的“明”。师 :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一起照他们的方法来记一记。(学生齐声说。)B师 :你们知道 ,历史上哪些小朋友很聪明?生 :司马光很聪明。一个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 ,司马光举起一…  相似文献   

16.
“教”字为左右结构.左上是“爻”字,左下像小儿形,右边是一只手持鞭子。按“六书”说法,这是一个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也。”《新编说文解字》说是形声。并解释:“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古敬恒、刘利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  相似文献   

17.
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册子上给王熙凤的判词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之句,脂本此处还有“拆字法”三字批语.怎样破译?说者各异,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笔者不想旁征博引,太掉书袋,因为那不一定是实事求是作学问的方法.最好还是从雪芹那里找一些方法吧.先看一下,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不用引经据典,稍有文字知识者一看就能知道,“凡鸟”两字就是王熙凤的那个“凤”字(繁体)拆开而成的.这已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我们对第三句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也用同样简明的方法来解一下.“从”字的繁体写法是光写二个双立人(彳),不管是立房卧,反正双就是两个;这就先有两个人了.再在右边的上半边,横着并排字上两个“人”字,这又是两个人了.然后在这两个“人”字的下  相似文献   

18.
《苟子·劝学篇》是古籍经典篇目,然后世有关该文的注释却颇有可商之处.文章选取了“日参省乎己”和“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两条试作考辨,认为其中“参”字当释为“三”,“傲”字乃“喧噪”义.  相似文献   

19.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因”字书上未注,课文后面区别“因”字意义的练习也没有把此例收进去。这个“因”字,不同的书籍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的释为“趁势”,有的释为“就”,还有的释为“因而”、“于是”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妥。这个“因”字应作“接着”讲。这样,字句的意思就明确  相似文献   

20.
姓名拆字法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释:解释,宣传。迦:走之旁表示四处走动;加是口用力,也表示宣传。牟:取,争取,如牟利。尼:尼姑,这里泛指信佛的人。其全意是四处活动加以宣传、说教,争取人们相信佛教。这也是释迦牟尼一生的写照。耶稣:基督教中上帝的儿子。耶字左边是耳字,右边的偏旁我们通常也叫做耳朵旁,此人有两种耳朵,能先知先觉。稣字在《新华字典》里同“苏”的第二个意义,这个意义是假死后复生,人们也都说耶稣能复活。再看稣字右边的“禾”字,其形象就是一“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上面的斜上一撇表示其升入天堂。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