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05,(1):F004-F004
谭连生于1988年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应用数学系;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从师于我国著名数学家李国平院士;1996年至1999年获英国政府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versea Research Studentship Award,ORS)及拉夫堡大学研究生特别奖学金(Loughborough University Research Studentship)的资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4):299-304
宋默男,40岁。英国Lancaster大学物理化学系研究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纽约科学院会员。1982年辽宁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1989年获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8月至1992年12月广州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1月考取美国CaseWesternReserve大学大分子系博士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高分子物理学家R.Simha教授,参加大分子热压行为的研究,1996年8月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分子凝聚态物理研究,包括:聚合物共混相分离动力学和热力学;聚合物玻璃…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0,(4):360-362
徐国民 男37岁 黑龙江人1977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数学系,1981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中科院计算中心获博士学位,1988年在比利时鲁文大学做客座教授两个月,现为计算中心副研究员,科技软件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函数逼近及数学软件方面的研究。在函数逼近方面,主要在有理 Hermite插值、pade逼近、矩阵Pade逼近等方面获得了问题的可解性、唯一性、收敛性、计算以及应用等结果。现负责“非线性逼近理论及应用”的研究课题。在数学软件方面,参加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数学软件库的研究与发展,主要研制了初等函数计算方案的自动生成系统以及任意精度运算系统,其中“数学软件库”曾获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4):375-378
丁夏畦 数学家.1928年5月生.湖南益阳人.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理论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数学学会、武汉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数学物理学报》执行副主编.  相似文献   

5.
<正>周向宇,1965年3月生于湖南郴州,1985年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数学系,1990年在中科院数学所获博士学位,1998年在俄罗斯科学院Steklov数学所获俄国科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2003年至2012年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2008年至2011年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6.
正专家简介:徐翔,生于1983年3月,2005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0年7月获复旦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回国前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数学系做博士后,2014年入选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回国后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特聘研究员。在谱方法、数学物理反问题的理论与计算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共发表SCI论文18篇,引用超过150次。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寄语     
周毓麟数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23年2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镇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54年赴苏联学习并获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庄北京大学任教,1960年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至今,曾任理论部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全国计算数学学会名誉副理事长等职,现为院科技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毓麟院士长期主持核武器设计的数值模拟及流体力学方在面的研究工作,对非线性抛物型,非线性椭圆型和具孤子解的非线性发展方程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  相似文献   

8.
1基础性研究奖王恩哥见本刊1996年第6期457页。王跃飞男,38岁。198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计算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1月至1997年7月在德国柏林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副所长。在值分布论、复动力系统、复方程理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在Mues猜想方面,对70年代初提出的涉及导数亏量和的Mues猜想,建立了一个重要引理,使对Mues猜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证明除去个别例外,Mues猜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2):122-123
1 学术指导吴文俊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19年出生于上海。 194 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4 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1990年创建数学机械化中心 ,并任主任。研究工作涉及拓扑学、数学史、数学机械化等众多学术领域。 195 6年因在拓扑学中的示性类与示嵌类方面的卓越成就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0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1993年获陈嘉庚…  相似文献   

10.
隶属单位。中国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改造、重组、联合、转制”的方针,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成立于1958年)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所(成立于1979年)于1996年3月12日合并而成。在基础研究方面,以“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电离层物理青年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青年实验室”为主体,研究磁共振方法及其应用、原子分子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基础理论以及低电离层、中层大气观测;数学物理方程、数理统计、…  相似文献   

11.
许志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所副研究员。1994至1998年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8至2003年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获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2005年7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7月至今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所做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在柏林工业大学访问,2011年7~8月在美国  相似文献   

12.
陈堃,1977年出生,2006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核临界安全和核辐射屏蔽研究;2010年11月至今,任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3.
姓名性别 年龄专业单位丁大钊男 56 实验核物理、高能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丁夏畦男63 偏微分方程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万哲先男63 代数、组合理论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王业宁女 65 物理(内耗与相变)南京大学王梓坤男 62 概率论 北京师范大学方守贤男 59 加速器物理及工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郑南宁,1972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学习。1981年获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信息与电子专业博士学位,后在庆应大学理工学部做博士后研究。1985年回国后,曾先后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研究所所长、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1995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郑南宁教授长期以来对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重要科研项目,取…  相似文献   

15.
回顾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在中国近代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该系培养的数学家徐利治的访谈,提供一份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的史料。从他对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招考、课程、教材及参考书、数学讨论班、教师与教学风格、学生管理与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回忆,以及他对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的亲身感悟,可以了解该系教育活动的一些细节,并可以看出这个战时数学教育机构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12(4):269-271
武汉物理研究所与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合并,是中国科学院结构调整试点之一。文章介绍了合并工作的做法、经验和联合重组后的初步变化以及他们今后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1991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中国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40个专业的讨论会,1998年各专业会议已定,现将8个讨论会的有关情况简介如下。1物理学学术讨论会──凝聚态物质中的激发态过程会议时间:1998年8月1日-5日(长春)会议内容:(1)半导体蓝色发光和激光;(2)有机电致发光及聚合物的光学性质;(3)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4)光学现象中的超快速过程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2纳米科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时间:1998年8月3日-7日(北京)会议…  相似文献   

18.
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成立于1928年,起初缺乏专业数学师资,在全国大学数学系中实力弱小。但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逐渐崛起,至1937年抗战西迁前成为国内重要大学数学系之一。该系的崛起是现代数学建制化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的大背景下,大学数学系被引入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后的一次成功实践,从侧面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快速发展。除外部因素的积极影响外,其崛起的关键是该系得选良才陈建功和苏步青;在他们领导下逐步增强师资阵容与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基本训练,以从日本引入的"数学研究"为桥梁,严格践行了"教学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陈建功与苏步青等教师致力于教学之余,醉心于科研,对该系青年教师产生示范性影响。这段历史反映了以陈建功、苏步青为代表的归国留学生为国家建设一流数学系所做的努力和尝试,揭示了数学家个体与大学数学系办学风格形成的密切关系。该系崛起过程中存在的以"学徒制"态度培养学生对学生学术发展造成的影响,也折射了当时大学数学系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刘三阳教授,现年35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年轻的系主任.他在教学、科研上奋发进取,不断创新路子.他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大数学系,同年考取了西安电子科大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在职博士生,获博士学位后,经国家教委选拨推荐,欧共体大学校长联络委员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寄语     
丁伟岳,1945年出生于上海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