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则徐,我国清末禁烟派的代表人物,因主持虎门销烟而彪炳中华民族反侵略史册。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影片《林则徐》的文学剧本,成功地塑造了这位民族英雄的的光辉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新编的中学语文课本,从中节选部份内容作为教材,这对加强中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具体教这一篇节选课文,落实英雄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时,却总感到别别扭扭。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问题就出在“节选”这两个字上。首先,节选的这部分教材内容未能很好地体现原著的主题。同为节选课文的初中语文  相似文献   

2.
【教材解读】难点:《虎门销烟》一文中对于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写道: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段话表述高度概括,宏观凝练,由于小学生缺少相应的历史知识,更谈不上感性体验,要体会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有些困难。疑点: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了参加虎门销烟的人员情况,包括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文武官员和闻讯赶来的老百姓,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是小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利用这课的史实,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一、一节课引起的思考听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猫》,忽然产生一个疑问。什么疑问?暂且搁一搁。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是:(1)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先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后写了小猫的什么?(2)当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古怪"和"可爱"后,教师又问":古怪"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3)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表现猫"古怪"的语句,抓住"老实—贪玩、  相似文献   

5.
<正>先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老王》,上课一开始,这位老师在学生读了一分钟的课文后,就提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同学们请想想《老王》这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提出后,满怀期望等待学生回答的老师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想而知,接下去的教学几乎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下课后,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执教老师那里找答案。执教老师给我看了她的教案。我发现她执教《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以及它所显示的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通过学习,初步认识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我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二、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林则徐禁烟和虎门销烟的经过.难点:鸦片战争引起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言:清朝后期,发生了一场“鸦片战争”,使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林则徐虎门销烟》记叙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通过学习,从中可以了解林则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一天,我到一学校旁听了一堂语文课,授课的是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这位老师以前已教过多次,可谓“驾轻就熟”了。不料这回却出了“麻烦”,有个学生站起来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说小女孩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  相似文献   

8.
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我首先饱含深情地介绍了这个历史故事的时代背景和梗概.我讲得激动,学生也深受感动.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愤怒。打开课本后,我问:“既然林则徐痛恨那些外国商人,收缴、销毁他们的鸦片,为什么还请外国商人观看销烟的场面?”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位年轻的老师,在上《狼牙山五壮士》那一课时,他让学生们读完课文后,就让学生们提问题。班里一位平日里不爱发言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发现课文里多了一个字!”学生的这一惊人发现,让这位年轻老  相似文献   

10.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是一篇国情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紧紧扣住三点。 一、背景引渡 学生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学习,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概况比较明晰,而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课文只写了一句话。阅读中学生会存有疑团,与其在课堂上提出疑问,中途打岔,还不如教师顺理成章地“主动出击”,在开讲导言中交代清楚,以事件背景作为新知识导学的引渡。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刚出示课题,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吴老师,我想问一下,蜜蜂真的会引路吗?”这一问,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因为我预先设计的是先教学课题中的“蜜”、“蜂”两个生字,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没想到这小家伙先行一步了。我灵机一动,快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问题,并兴奋地说:“这位同学真会学习,把老师的提问抢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蜜蜂会引路的,有的说蜜蜂不会引路,各抒己见。我示意大家停下,说:“同学们,今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场辩论赛,认…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 ,很受启发。尤其对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感触颇深。试举例析之。在讲《西门豹》这一课时 ,支老师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上 ,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 ,因为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13.
上半年我听了一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学弈》的阅读教学课。这位老师是这样教的:首先,他让学生拼读文中注音的生字。接着,他强调"缴"是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读"zhuó"。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注音的生字。认识生字以后,开始让学生读课文。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班级学习《狐狸和乌鸦》,分析完课文后,老师说:"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看谁说的与别人不一样!"学生们纷纷发言。其中一位学生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人家要,人家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老师说:"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真聪明!"我认为这位教师只是鼓励学生任意体验而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取向。《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寓言,对这则寓言的传统解读是"爱听奉  相似文献   

15.
正刘发建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1期)撰写的《做一个有思考力的老师》一文指出,《尊严》这篇课文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他强调:任何人都有尊严,乞丐有尊严、成绩差的人也有尊严,尊严是所有人的共同标志。刘老师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的培养,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高度体现。内蒙古的曹龙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本刊2013年第12期《这样的"思考力"是否对头》):课文没有问题,刘老师的思考有问题,他没有专注于语文学科特点,也没有倾力语  相似文献   

16.
上课铃响了,一位教师走到自己任教班级门前,没有进去,因为教室里一片吵闹声。两分钟后,学生发现老师没进教室,立即安静、端坐,准备迎接"训斥"。这位教师走进教室后,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进教室吗?"学生回答":教室里太吵,老师不愿进来""老师生气了""老师在准备怎样批评教育我们"……这位教师笑着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是在教室外听你们争论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正>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老师曾送给我们一句话:"有人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问题是,你们要指给学生们一条河。"这句话,我至今不敢忘焉。语文教师的备课,经常是要上什么,就准备什么。比如要教一篇课文,教师就会将课文和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研究透彻,了然于心。这就有了一杯水,可以走上课堂,教授学生了。这样的备课,自然有其意义。但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教师节这一天,四川泸州某小学四年级七班的教室里显得有些空荡。全班原有65名学生,但当天上午却有许多位置空着。据了解,这些缺席的学生正在以"罢课"的方式抵制新语文老师的"椒盐普通话"。为此,荆楚网第二天就刊登了一篇题为《学生罢课倒逼教师"充电"》的文章。文中写道:"教师节,本该是老师接受学生祝福的,而泸州的这位老师收到的却是学生的一片‘下课声'。新老师刚上任几天,  相似文献   

19.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20.
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我首先饱含深情地介绍了这个历史故事的时代背景和梗概,我讲得激动,学生也深受感动,一张张小脸上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