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品德,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几方面;就其本质来说,是处理人们利益关系问题时的表现,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产生和表现出来。所以,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人际交往。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儿…  相似文献   

2.
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与人文精神向科技的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行为作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全民族性、全社会性。现代科技行为迫切呼唤道德选择。正确的信念和价值系统是科技行为道德选择的可靠保证,而其源泉就是人文精神。只有人文精神向科技的融入,才能实现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半个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学生明理深刻,导行落实,应注意“五化”:一、感化感化,是指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认识、行为逐渐向好的方向变化。思想品德教师传授道德知识,就是善意劝导。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传授道德知识的正确,必须有情感的介入。二、深化深化,是指人的道德认识向更深的层次(或阶段)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师传授的道德知识,学生只有认识得深,明理才能透彻,才能得到升华。为了深化道德认识,教师必须占有充足的资料并且进行筛选,在教学时用有说服力的本例、图片、数据佐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道德…  相似文献   

4.
信念,不光光是指一个人知道些什么,信念首先是指人们怎样把所知道的知识变为行动。美国教育理论家杜威曾经指出:“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的确,只有建构起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这些知识深深地烙印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深沉的情感,并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在他的活动方式、行为举止以及待人待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称之为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时说,“个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对正确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会出现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对不正确、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便会产生内疚、愤怒、厌恶等消极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也在不断发展。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表明了道德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与道德认识水平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文摘     
教学文摘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意“五化”一、感化。是指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认识、行为向好的方向变化。因此,教师要深钻教材,通过对课文中人物的层层剖析,使道德形象有血有肉有情感,这才能使道德形象丰满,才能感化学生。二、深化。是指道德认识向更深的...  相似文献   

7.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后进生和部分失足者。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教师分析其表现及成因,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矫正。只要教师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的。一、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培养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否则,就不能  相似文献   

8.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学生一方面具有很高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而另一方面是行动上的“道德矮人”。学生在理想的道德世界和现实的道德世界里成长、困惑、迷失、彷徨。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很多,而最不易受人重视的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化行为在起着抵消作用,例如下面几种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9.
道德能力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现象的一种基本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能力,人们才能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而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必须要找出适合于他们道德能力培养的科学措施,从而丰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优秀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实现道德选择中的有德行为是社会有序化的关键。有德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价值的选择行为。其内涵包括主体的意志自由、利于人的意识和利于人的事实,其实质是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对时下情景的正确判断。主体的意志不自由、多重道德价值评价的存在、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等,会带来主体有德选择的困境。因此,合理的社会舆论、面对多重评价时坚持“价值量大小”的优先序列原则,以及发生价值间冲突时坚持“底线伦理至上”的原则,可以使主体走出有德选择的困境,实现有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只有把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起来,把课堂教学引用到生活中去,才能使学生产生道德行为;只有将品德评价机制引入品德课,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把良好的思想品德认识落实到行动上。  相似文献   

12.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价值取向,一个人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并能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信息日益庞杂的今天,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4.
网络空间道德虚无主义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弱化人的主体地位,动摇人的意识。冲击着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我们,必须加深对网络空间道德虚无主义的认识,只有认识了它的本质,了解了这种道德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我们才能通过制定相对政策控制网络伦理道德虚无主义的发展。从而为我们最终战胜和摆脱网络道德虚无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董建民  庞吉国 《文教资料》2010,(29):125-126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对客观认识我国的道德现状.加快推进道德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是和谐统一的。科学地认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发展的作用,需要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采用历史的和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道德评价与道德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评价作为人类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发展的结果。这种认识过程,是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人类对自身本质反思的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并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人是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人从自我实现中获提一种精神的享受,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具有指导,调节,控制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巨大功能,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是追求人的价值的活动,教育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学生从追求社会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中起择性作用,只有通过自意识的活动对道德的价值,需要进行一释分析,抉择,并与自我思想,情感,愿望相结合,社会道德才能变成自我的道德需要和信念。  相似文献   

18.
一、情感是提高道德认识的桥梁情感与认知不同,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他的情感所支配。因此,要转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先转变他的情感。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有极大的作用。教育的内容即使是正确的、科学的,也要经过主体的情感过滤才能内化  相似文献   

19.
对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宇 《天津教育》2005,(1):35-36
道德判断能力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道德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在自身的道德标准的限定下,对道德现象进行识别、评价并对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行为和心理倾向,它包括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提升道德判断能力是实现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状况是检验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和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